?
扶贫,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新命题。
扶贫攻坚成效如何?扶贫攻坚该怎么干?扶贫保障怎么办?产业扶贫如何走出致富新路?带着一系列问题和思考,10月10日,民建绵阳市委调研组赴盐亭县黑坪镇开展扶贫调研。调研组来到该镇桥梁村、石盘村等省定贫困村,走村进户,访民生、问需求、谋对策。
1%股份带来扶贫“兜底”保障
“黑坪镇桥梁村是省定贫困村,山高沟深,人烟稀少。特别是近年来,大量年轻人外出读书、打工,在家的以老幼妇弱为主,村里的劳动力明显不足。”已经57岁的村支部书记梁小杨向调研组介绍道。
大量新生劳动力的外流是近年来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但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人均耕地和林地面积的扩大,为农业集约化发展提供了极大空间。
在民建绵阳市委的支持和该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桥梁村引入了四川省弘建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公司+专业大户+农户”的模式,栽植香椿1000亩,夏枣和贵妃枣1100亩,以农业产业化助推桥梁村脱贫攻坚。
在调研走访中,大家发现,桥梁村虽然走的也是“土地流转经营”这一路径,却走出了自己的特色。“桥梁村走的是村民、村‘两委\’和公司的股份制合作,每户村民都是公司的股东,在整个产业发展中,企业占50%的股权,村民占49%的股权,村‘两委\’占1%的股权。”梁小杨说。
“1%”这个不起眼的数字顿时引起了调研组的极大关注。在扶贫攻坚过程中,在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能自力更生实现脱贫的是大部分,但仍存在丧失劳动能力和积贫难返的极少数。针对极少数的个案,在党委政府“兜底”的基础上,实现脱贫增收的同村村民们对此给予了极大关注。这1%的股权收益将代表全村村民的爱心,全额用于困难村民的帮扶和村里的社会事业。
走出村“两委”,调研组在公示栏里清楚地看到:慰问困难群众400元、清扫村道50元……这“1%”的爱心,每一笔收入和支出都“晒”在阳光下。
多元化产业扶贫助力增收
“产业化是推动扶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黑坪镇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山区特色农业,有机蔬菜、肉牛、葛根等多元化种植养殖产业效益明显、竞争力强,产品直销‘北上广\’大型超市。”民建会员、黑坪镇镇长邓飞向调研组介绍道。
盐亭县川兴良种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黑坪镇石盘村山区腹地,调研组驱车十余公里来到此地,实地调研黑坪村的产业扶贫工作,其规模化管理、整齐的圈舍和环保的废物处理方式得到了调研组的高度评价。
在川兴良种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内,该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特意拉出专合社里最大的一头肉牛,热情地向调研组介绍:“近年来肉牛价格一路节节攀升,一斤要买10多元,除去成本,一头牛纯利润3000多元,光看棚里这100多头牛,那就是几十万啊,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在黑坪镇除了这种养殖大户集中喂养,还大力推行“借牛还牛”模式,带动周边群众一起“掘金”。目前黑坪镇散养在个体村民中的肉牛达3520头,肉羊4400只。
在养牛、养羊的同时,2500亩黑麦草、300亩葛根、150亩核桃……在民建绵阳市委的大力帮扶下,各种产业项目纷纷在黑坪村落地生根,农户提供订单式种植,会员企业提供优质种苗、技术指导、销售渠道,并采取保护价收购的模式保障农户实现稳定增收,多元化产业扶贫促增收的效果明显。
在实地调研后,调研组为黑坪村的产业发展提出诸多建议。其中,一同参加调研的盐亭县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对黑坪村的香椿栽植给予充分肯定,并希望该镇能结合台湾同胞喜食椿芽的情况,加强与来盐亭的台湾企业家的联系和沟通,积极为村民们拓宽销售渠道;参加调研的民建绵阳市委企业家会员提出拉长产业链、增加产业附加值、提升产品创意设计等建议。
□建绵宣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罗琴桐坪乡是南部县的偏远乡镇,距县城110多公里,西与绵阳市盐亭县、梓潼县接壤、南与广元市剑阁县相邻。桐坪乡第二小学则位于桐坪乡分水村。就是在这样偏远的乡村小学里,今年29岁的女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