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素质为宗旨的核心教育课程,在小学教育过程中,通过科学教育教学,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索,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的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那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一、巧设情景、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力,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小学生的“好奇心”较浓,但这种“好奇心”有时只停留在“好玩”、“新奇”、“刺激”上,停留在希望老师给予的解释上。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好奇心”发展为“科学的好奇心”,变为探究的内动力。引导学生去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现象,从而产生探究的期望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从许多方面入手。如巧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在教学《浮与沉》时,教师出示两个大小形状差不多的红萝卜,让学生猜一猜:如果把这两个红萝卜放进水里会是什么现象?大部分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都认为两个红萝卜都会沉,小部分学生认为会沉浮到水面。同学们都迫切想知道结果,要求我马上试一试。于是,我把这两个红萝卜轻轻地放到水里,结果出现了一个浮到水面上,一个沉到水底的现象。学生见后,感到惊奇,课堂马上活跃起来,纷纷举手发表各自的看法,识极参与对红萝卜沉与浮的研究,对物体沉与浮的条件研究。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曾经说过:“游戏的直接用处,虽只是寻求快乐,然而间接的用处则甚大,因为它可以发展儿童的身心,敏捷儿童的感觉,激发兴趣。如我教学《光的反射》时,我让一个学生走到讲台上蹲下,让讲台挡住全身,让其他同学看不见他。然后,我让部分学生到教室后面的黑板写字,让蹲在讲台下的下的这个同学“猜”。结果,不论这些同学在黑板上写什么字,都总是能被讲台上蹲下的这个同学“猜”对。同学们对此百思不得其解,要求老师作解释。于是,我让蹲下的这个同学展示自己的“神器”——潜望镜。并让学生观看,学生对潜望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都积极很去了解“潜望镜”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主动地参与《光的反射》的学习。
二、妙出疑难,引导学生质疑探究。
质疑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的求知状态,而质疑能力则是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的一种能力。我们在科学教学中不断探索“质疑导学”在科学教学的应用。有计划、有层次的步步激疑、导疑、释疑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教学《水的三态变化》时,学生普遍认为水蒸汽是白色的。有小部分学生认为水蒸汽是无色,问其原因,他们都说:水烧开了冒出的蒸汽是白色的,冬天的雾也是白色的,所以水蒸汽都应该是白色的。于是,我问,空气中有水蒸汽吗?有。我们为什么看不见颜色呢?夏天烧开水会看清水蒸气是白色的吗?学生马上发现了自己认识上的不足,提出了“水蒸汽是什么颜色的”的探究问题。由于问题是学生自己发现的,他们都自觉地、主动地寻找办法解决它。如果让学生围绕教师提供的问题展开探究,他们的内心往往缺乏那种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愿望。这样就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三、讨论、辩论延伸课堂。
讨论和辩论是学生学习活动中常见的方式。讨论,就是把那些有概念联系的客观事物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一起去发现和研究他们观察到的现象、结果相互交流各自在“探究”中所获得的表象,从而形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加快加深学生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给学生创造机会进行正常讨论和辩论,营造平等和谐、互相尊重的氛围,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例如,在教学《雨的形成》这课时,我从保温箱取出一块包装完好的冰淇淋,冰淇淋上方不停的冒出“白气”而且表面很快布满水珠。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冰淇淋表面的水珠和“白气”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学生根据大量事实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明确小水珠和“白气”是水蒸气受冷后形成的。当学生持有不同观点而引发辩论时,教师也不要做裁判,要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验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这课时,我让学生猜想:电灯泡发光是什么变化?有许多学生认为电灯泡发光是化学变化,但也有不少学生持反对的意见。我没有给他们作任何判决,而是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观点展开辩论。认为电灯泡发光是化学变化同学的观点是:发光而且发热。持反对意见的同学则认为:电灯泡发光并不是燃烧产生的。经过一番唇枪舌战还是没有结果。课后上网,翻书请教,多方努力,终于得到了共识:电灯泡发光是物理变化。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辩论,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问题或探究出解决办法时,教师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一方面可以综合集体智慧取长补短,寻找解决问题的多条途径或最佳途径,另一方面课堂不能完成的课后解决,让课堂得到延伸。
四、开放课堂,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教学。
科学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它包括的内容也很广,有天文的、地理的、生物的等等,它强调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经历,积极提倡让学生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在对周围世界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就说明科学课的教学内容就不是教科书,而是学生生活周围广阔的自然环境。因此,科学课的教学也不应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社会、家庭、网络、课外读物等多种教学资源,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学生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的科学现象的体现。例如,我在教《地球的内部运动改变地球表面形态》让学生走出课堂利用模型,网络,图书室等多方了解地球的有关知识来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又例如,在教学《做一个生态瓶》这一课时,我利用住校生和通食学生的不同环境特点,不同的物品,完成共同的课题——保护生态环境。教学《节约用水》这一课时,我利用星期日让学生考察八角镇的自来水取水水库,让他们对水库周围的环境进行调查,分析河水是否受到污染,如果受到污染,如何治理,如何向有关部门建议治理水库周围环境的报告,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保护环意识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路开阔了,思维火花闪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再创造,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们终生学习和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盐亭县八角镇中心小学 张清)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黄小芹)在第33届“国际盲人节”之际,为让盲人朋友享有平等的公共文化服务,感受到社会对盲人群体的关爱,日前,盐亭县残疾人联合会、县图书馆联合开展“扶贫解困助残自强”关爱盲人活动,对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