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黄小芹
盐亭黄溪乡金禄村有245户村民,贫困户占了四分之一,201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只有9300元。脱贫工作怎么干、精准施策怎么办?去年7月,县农办机关干部冯荷娟被选派到该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自嘲是“菜鸟”的冯荷娟通过借助产业项目的实施和县农办、乡党委的支持,构建起了“4+1”产业扶贫模式,让村民踏上了脱贫致富路。
三月初正是农忙时,金禄村4组因病致贫的黄先禄大爷7日一大早就忙活起来,他要去接在附近农场打工的老伴回家帮忙,还得赶早市买化肥,就是为了抢时节播种紫山药。“‘第一书记\’冯书记来了,给我们出谋划策搞产业发展,像我这样的贫困户有了脱贫增收的盼头。”说起村里的变化,黄大爷格外激动,“我是个贫困户,村上搞的产业扶贫让我学了技术,以后就可以自己搞种植,这种长远的扶贫方式实实在在帮到了我们。”
如果说长远扶贫是手段,那么实现脱贫就是核心。像黄大爷这样以“零租金”方式进行土地流转发展紫山药产业的建档贫困户,在该村已经实现了全覆盖。
一年前,刚走马上任“第一书记”的冯荷娟心里也打着鼓。因为在一山之隔的麻秧乡胜利村的“西部水产”搞得风风火火。眼瞅着“邻居”都走上了奔小康的路子,她心里急了,“去年,我们农办和黄溪乡专门针对金禄村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关于紫山药的产业发展规划,决心发展紫山药扶贫产业园。”
说起产业园,还是有村民有意见,因为这个产业园是为全村的贫困户量身定制的。而其他村民也想来分一杯羹,但又苦于不符合标准。“你说凭啥我就不能种,原来给我评贫困户,我都让给人家了。”听了村民老姚的抱怨,冯荷娟耐心地解释:“产业园主要是针对扶贫,现在提倡‘五个一批\’,让最困难的贫困户先富起来。像你现在是属于有一点底本的,可以发展点其他养殖,产业园里还是优先让给贫困户,大家相互理解嘛。”最终,老姚气顺了,表示不去争了,自己还会帮着劝说其他村民不再“闹腾”了。
冯荷娟说,自己是名80后,刚到金禄村时由于基层工作经验不足,感觉驻村工作难做,自己就是只“菜鸟”。“但是我想只要不断向老村干部学习、向先进领导干部学习工作经验,自己各方面能力都会得到提高,金禄村的驻村工作也一定能搞好。”冯荷娟对此充满了信心。
如今,通过借助产业项目的实施和县农办、乡党委的支持,金禄村构建起了“一个基层党组织主导、一个合作社依托、一个特色产业带动、一名党干部联系,帮带一户贫困户脱贫致富”的“4+1”产业扶贫模式,让村民踏上了脱贫致富路,产业发展初见雏形。现在,冯荷娟又在盘算怎么抓好基础水利和道路交通设施建设,谋划着品牌做大做强、产品销得更远、让村民“钱袋子”鼓起来。
采访手记
诠释责任与担当
冯荷娟只是盐亭县84名“第一书记”中的一员,他们以“田间地头”为办公室,一头扎进***村,用自己的知识、智慧、才干直面这些村存在的“软、散、乱、穷”等问题,他们用上山下乡的脚步体察民情、用进村入户的拜访倾听民声、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排解民忧,诠释了“第一书记”的责任与担当。
为切实做好贫困帮扶工作,盐亭选派了84名机关干部出任 “第一书记”,开展***。他们主动深入基层,认真分析村情,拟定发展规划,并积极推进实施,涌现出了许多好做法和新模式。在他们的努力下,村村有变化,基础设施有改善,产业发展稳推进,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更多村民踏上了脱贫致富路。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黄小芹)为宣传“文化之乡魅力金孔”的人文环境,推介金孔乡村旅游、嫘祖文化等资源,近日,盐亭金孔镇邀请县美术家协会20多名文艺界人士到金孔开展采风写生活动,并与当地书画爱好者交流。...
盐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盐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