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之即来,来之能做事——
□本报记者 邹俊川
3月10日,家住绵阳游仙区开元中街的谢志友大爷家里又迎来了4名志愿者,看着志愿者忙着打扫屋子、检修电路,70岁的谢大爷说,这批志愿者来自附近的“雷锋志愿者服务站”,地震后不久,志愿者就开始上门服务,3年多来从没间断过。
地震之后,为整合志愿者力量,绵阳成立了志愿者服务总队,目前注册志愿者达12.6万之众。如今,绵阳志愿者活动呈现出参与主体多元化、活动常态化、服务专业化的特征,通过不断创新“网格化”服务内容,志愿者用爱心诠释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并将志愿服务化为自觉行为和生活方式。
主体更多元:
志愿者队伍“井喷式”增长
2008年成为绵阳志愿服务的转折点——当年8月,为整合志愿者力量,调动市民热心公益的热情,绵阳市正式成立了志愿者服务活动领导小组。绵阳明确提出,要制定全市志愿者服务活动阶段工作计划和长远规划,协调指导社会各界、各行业开展志愿者服务实践活动,总结推广志愿服务活动经验,表彰奖励志愿者服务活动先进典型。
2010年6月30日,绵阳市志愿者服务总队成立。在总队的领导下,在各行业、各部门、各县市区下设53个志愿服务支队、186个大队、612个中队、1941个分队,社会志愿者组织15个、志愿者服务站65个,形成了完整的组织体系,实现了“招之即来,来之能做事”。
“目前,绵阳志愿者活动呈现出参与主体多元化、活动常态化、服务专业化的特征。”绵阳市文明办主任赵方嵩介绍,志愿者的奉献精神,带动了更多的绵阳人加入其中,绵阳志愿者出现了 “井喷式”的增长,并在灾后重建、应急救援以及关爱空巢老人、农民工、留守儿童和困难群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截至目前,绵阳志愿服务总队有注册志愿服务者12.6万人,志愿者队伍的主体更加多元,成为城市文明的引领者和主力军。
活动常态化:
涓涓细流汇成“大爱”江河
3月10日下午,绵阳义工联合会的志愿者来到游仙特殊教育学校,将“爱心棉”送到特殊儿童的手里,用这种方式庆祝义工联成立五周年。
五年前,由西南科技大学学生郑少艾牵头,成立了绵阳义工联。义工联的成立,迈出了绵阳民间公益的第一步,五年来,这支队伍一直坚守在奉献第一线:助学、助残、敬老、献血宣传、环保、文明出行……成员也从最初的18人增加到1200多人,“小爱”涓涓细流汇成“大爱”江河。
随着绵阳志愿服务的发展,志愿者的主体也由单纯的个人扩大为更多的 “团队”,涌现出了像一元爱心协会、雷锋志愿服务工作站、北川中国心、完美春天、爱心妈妈等广受社会赞誉的优秀志愿服务组织,活动朝着常态化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在绵阳志愿者队伍当中,还涌现出了一批见义勇为、敬业爱岗、孝老爱亲、乐于助人的“新雷锋”——为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敢于直面歹徒的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杨茂宣、为救落水儿童献出生命的三台青年廖建斌、有着“警界保尔”之称的涪城公安分局民警黄曼……
对于志愿服务,绵阳市委副书记、市志愿服务总队总队长张锦明将之形象地比喻成人体的“毛细血管”,“凡是主动脉不能到达的地方,志愿者的服务都能渗透下去,将关怀和温暖传送到社会的每个角落,让城市更加文明,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服务多样化:
创新方式构建志愿服务网络体系
在绵阳市志愿服务总队的统一安排下,志愿服务活动更加专业和具有针对性,让不少特殊人群获得了及时的帮助。
通过结对帮扶,绵阳市科普志愿服务大队积极协调盐亭县八角花椒协会,为北川墩上乡送去5万株青花椒苗,并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田间,为当地农民作技术指导,帮助当地调整产业结构,帮助村民增收致富。
春耕时节,梓潼县组成329支“民兵义务帮扶助耕队”,帮助群众翻耕冬闲地、防病治虫、运输种子、农膜、化肥,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春耕大使”、“活雷锋”。
目前,绵阳有空巢老人近7万人,绵阳市组织志愿者定期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应急救助、保健服务、法律援助等服务,让空巢老人体会到“家庭”的温暖……
在绵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过程中,志愿者成为了生力军。5万余人的志愿者服务队伍,积极参与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除陋习、树新风”集中治理“三乱”等工作中去,为建设“六个绵阳”贡献力量。
张锦明表示,今年绵阳将进一步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志愿服务组织网络体系,完善志愿服务工作招募、培训、评价、保障等机制,不断壮大志愿服务组织,深入开展各类服务活动,把“学雷锋”活动逐步引向深入,实现常态化。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吴璟文/图绵阳盐亭县高灯镇,被誉为“丝绸源头”。这里世代种桑养蚕,形成了特有的蚕桑丝绸文化。北宋《元丰九域志》载:“梓州蚕丝山(高灯),每上春七日,士女游于此,以祈蚕丝。”上世纪八十年代...
盐亭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盐亭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