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涪江对岸鸟瞰老马
村民秸秆还田后的麦冬长势良好
西南地区最大的鸵鸟养殖基地
冬瓜山水电站
前人不断改进的永和堰让后人享受便利的灌溉
每年龙头节都有远近村民自发前来舞龙
老马镇文化站内张飞?马过渠雕塑
三台县老马镇,古称“老马渠”。据传,汉昭烈帝刘备屯兵八角庙与刘璋相据,刘璋决涪江水淹刘备大军。张飞率部撤退经此,因水急马不过渠,张飞性急用肩扫老(lǎo,方言,扛)马过渠,后人便称此地为“老马渠”,渐形成聚落兴集市。2019年底,光辉镇、里程镇合并到老马镇,老马镇成为面积81.38平方公里、总人口3.9万人的大镇。
老马境内丘陵、平坝各半,涪江中游冲积平原,土地富饶。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四面八方群众都会来到这里踏青拜佛,祈求上苍保佑风调雨顺,由此成为远近闻名的传统文化经济活动。此外,老马还是涪城麦冬的重要种植基地,有数千亩之多;境内还发展了鸵鸟养殖,多家大型养猪场落户于此,成为生猪养殖重要基地。
■记者胥江文/图
1.“老马渠”的传说与兴修水利史
在老马境内会发现,这里田间地头分布着丰富的水渠,当地人称这些水来自“老马渠”。在对老马渠查证中,发现老马古称“老马渠”。据传刘备屯兵八角庙与刘璋相据,刘璋决涪江水淹刘备大军,张飞率部撤退经此,因水急马不过渠,张飞性急用肩扫老马过渠,后人便称此地为“老马渠”。可能是巧合,当地村民将流经老马镇境内的4.8公里永和堰主干和支流也称为老马渠,但很多人不知道具体来历。
由于紧靠涪江的大片土地比涪江水位高,古时候沿岸农田只能种植旱季作物。据有关资料记载,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三台县民陈所伦组织修堰,从永明取水一直到老马,这条堰取名永成堰。几年后,老君溪口山洪穿渠堰废。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其子文韬继父志组织复修。至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春竣工,灌3年,涪水西徙堰复废。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天旱,乡绅王钧、何盛沂、龙昌绪、余三江,请县令邹耿光发帑金万两,在上游6里筑新进水口,于麻柳林筑坝拦水,作翻水堰。用民工七八千人,两月工毕,用银1万余两。堰长23公里,可灌镇江、涪城、小围及老马等坝。
1938年,时任三台县长郑献征主持修建从老马经过里程、争胜、新德直到永新的堰,建成后新增总灌面积4.52万亩,加上此前的永成堰,总长46.64公里。建成后,当地人民为了纪念郑献征的功劳,将这段堰取名郑泽堰。解放后,以永远和谐用水而命名为永和堰。永和堰至今仍水流潺潺,浇灌着涪江左岸多个乡镇。记者在老马境内看到,永和堰流经全镇,当地修建了多条支渠分流,让这片土地源源不断的灌溉。
据了解,武引水利工程建成后,将水渠修到老马境内,灌溉面积也将进一步扩大。
2.绵延千年的“龙头节”
老马龙头村旁有座山,状似龙头,古代在这里修建了龙头寺。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举行的“龙头节”,可能是龙头寺最热闹的时候。据传,这一天是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此后雨水会逐渐多起来。据说,唐玄宗钦定二月初二为龙头节。从此,每年二月初二,龙头山都会举办“龙头节”,会期三天(初一起会,初二正会,初三散会)。周边乡镇甚至外地数以万计群众来到这里,摸龙头祈福、观民俗演出、品美味小吃等,以祭龙为载体开展商品交易和文化活动。
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在梓州任东川节度使幕中,曾参加老马龙头节并赋诗《二月二日》赞曰:“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龙头节起源于唐朝,是绵阳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千年历史中,龙头节都为民间自发组织。从1993年开始,由当时的老马乡政府牵头举办节会。记者曾多次前来观看,除了热闹的文化与商贸场面,最令人感动的是,一位名叫赖贞祥的村民默默提供开水,为过往群众免费服务,坚持了十多年。“最近几年流行喝矿泉水了,我也买了一些供大家饮用。”赖贞祥说,之所以这样做,只想用简单的方式告诉大家,老马人热情好客,出门在外的人来到老马都会得到帮助。
3.石灰窑见证一代人致富史
涪江养育着老马人。在前往里程途中,记者经过涪江拐弯处的五龙村时,见到公路边一块大石头上刻着“侯家石灰窑”,一打听才知道,这里曾是石灰窑密集的地方。几十年前,石灰是重要的原材料,不但用于修房子的砌筑,还用于场所消毒杀菌等。
“三百年前湖广填四川时,侯姓先祖来到这里,看到涪江江滩许多鹅卵石是烧制石灰的上等原料,便在此安家落户,修建石灰窑并以此为业。”住在路边的侯仲泉大爷兴冲冲地说,最初修建的石灰窑在现在路边靠山的地方,那个时候涪江还没有形成弯道。这片江弯是涨洪水涪江改道形成的,后来陆续在江边修建了好几座石灰窑。这里生产的石灰供应周边许多乡镇,侯姓人家也因此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侯仲泉说,解放后供销社将这里作为石灰供应厂,后来又动员村民在涪江下游的百顷修建了石灰窑,但没办下去,那些人被安置到了外地工厂。这个队一百多位侯姓人中,三分之一以上成了国家工人。前几年,为纪念先辈的创业史,侯家后人特意出资修建了这座石碑。直到现在,在外地工作的侯姓后人还经常回来看望长辈。
4.村民发展产业不忘改善环境
在老马镇,随时都能看到村民为田间麦冬除草浇水。紧靠涪江的老马镇有一半的平坝,在永和堰引来涪江水的浇灌下,大片涪江冲积平原成为了种植麦冬的良田。记者了解到,该镇仅老马片区麦冬种植面积就达五千亩,年产值约八千万元,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
此外,老马镇境内还有全国第三、西南第一的鸵鸟养殖基地。记者看到,养殖基地建在山上,上千只鸵鸟在这里繁殖。据了解,鸵鸟养殖基地占地120亩,总投资1100万元,有一百多位村民入股,年出栏商品鸵鸟3000余只,年产蛋22000余枚,消化玉米等农作物秸秆700余吨,年产值700余万元。此外,记者还在老马见到了大型生猪养殖场。该镇引进多家生猪养殖企业入驻,让这里成为生猪养殖的重要基地。
记者在当地采访时,村民宋小江拉着记者到他家麦冬地查看。记者看到,他将麦冬地里间种的玉米秸秆收集后,专门挖出一条条沟,将秸秆埋进沟里。“这些埋到沟里的玉米秆,经过半年就会腐烂。这一季农作物收成后,经过翻耕就均匀混合在土壤里成了肥料。”宋小江说,几年时间,他都这样解决秸秆问题,土壤也因此变得更肥,希望更多村民积极回收利用秸秆,让生活环境变得更好。
新闻推荐
本报讯(王传涛记者邓勇)11月9日,三台法院公开审理原告谌某某诉三台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城建其他行政行为一案。三台县级各行政...
三台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三台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