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新闻 安州新闻 江油新闻 梓潼新闻 三台新闻 盐亭新闻 平武新闻 北川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绵阳市 > 三台新闻 > 正文

从清朝开来的“的士” 成都的士史话

来源:成都晚报 2018-12-17 04:37   https://www.yybnet.net/

张建 著四川文艺出版社

连载12

在本章节多说了下“贡多拉”之事,就是想说明它的整个制度保障了它的长期存在,并极大地影响了其他交通工具的出现和发展。“贡多拉”和“渡船”,出现在陆道不发达的时代,人们都是沿水而居,最原始的“水上的士”就开始服务于人们了,后来的马车也好,营运轿也好,黄包车也好,哪怕是最近的出租汽车也好,他们都学习过“贡多拉”和“渡船”的摆渡服务方面,把出行人从这个站点渡到那个站点。

英国伦敦的出租马车开始是单车双轮双座,并风行一时,在十九世纪下叶成为伦敦“街头之王”。当时的英国首相杰明·迪斯雷利就形象地称这些“街头之王”为“伦敦的贡多拉”。其实这句称呼,也就暗示了英国出租马车与意大利古老的“水的贡多拉”的关系。1979年10月,再次开业的成都小汽车出租站,其首批新车上海牌轿车出租了,也再次学习了渡船的摆渡服务方式,在市中心的盐市口开始摆渡到人口繁多的火车北站,真是一个典型的陆地上的点到点的摆渡服务,并使其成功的摆渡到成功的市场,最终成为改革开放后成都第一家出租汽车企业。

“水上的士贡多拉”在水城威尼斯活了近千年,咱们成都的“水上的士”却消失了。不过,庆幸的是我们还能看到读到它当年的“小小渡船票”。蓉城的士文化博物馆就收藏有成都地区十几个渡口的渡船票据。当看到这些渡船票时,仿佛也把你的思绪摆渡到了过去的时代。

既然是“水上的士”,当然也同客运马车、黄包车、三轮车们一样有服务,有收费,有税收有收据了。虽然坐渡船一次仅是一分钱或二分钱或三分钱而已,但船主也没忘记给你一张小小票据,服务之诚信都浓缩于小小票据里了。而那时的小小渡船票,依然大都是用成都特色的雕版拓印,雕刻得认认真真,使用得真真切切,不然我们今天哪能收获到已穿越了半个多世纪的小小的渡船票呢。

以“成都市渡船票收据”为例,有一张南河羊皮坝的票据,虽然票面仅仅是一分钱,却非常珍贵。正因为它是一分钱,才包含了多少回忆和回味,仿佛那时的一分钱,依旧在兜里带着体温。羊皮坝渡口可能是在城区内最后一个消失的渡口吧,起码它是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才终止的。在丰水期,渡船一次能摆渡二十余人过南河,每人一分钱。摆渡非常安全,直径有六公分粗的竹缆绳一头拴住船头,一头拴在岸头的老皂桷树上。梢公站船头,竹篙一撑河心,用力一撑,渡船非常听话般地就到了对岸。每逢冬天枯水时节,船主人就把渡船横放于南河中心,并在两岸架上木制浅桥与船相固定联结,一看就知是一座季节桥,原来摆渡收费1分钱变成了过“桥”收费1分钱,给人的感觉是,成都人民非常智慧而幽默,而且很有生活情调。

第六节“单车的士”不孤单

说自行车也能成“的士”,而且还归类于的士祖先类,让一些人听到纳闷。好多人都会以为,自行车在成都出现已是解放后的事了,尤其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风潮成都。那时,成都东郊的上下班高峰期,真是自行车的海洋,公共汽车只是海洋中的一只只小船而已。所以,现在的人叫自行车就是自行车,没有其他的叫法,你要说它什么时期“的”了一回,无非是做回了“粑的”,就是人们所叫的“pa(火巴)耳朵”,也叫“偏三轮”,但它也不是的士祖先呀?

开初,笔者也这样认为,根本没想到它还有什么资历做的士祖先的份。但后来变化了。

其实,自行车进入成都非常早,查看好多书,都说是在民国十二年(1923)前后,就是当时轿子、马车、鸡公车风行的时候,黄包车嘛也处在被轿子之类“压迫”的初期阶段,可见自行车在成都,起码也是同步挤入当时国民初期的交通工具的行列。至于能否列入“的类”,叫它“单车的士”,只有慢慢说来。

《成都掌故》作者之一的李英老先生,在该书中的《清末民初的成都市井风情》组文中,就有一段文字叙述了成都最早的“洋马儿”。他说:记得是民国十二年(1923),我在成都初见自行车。那阵成都人谁也不把它叫自行车,而是叫做“洋马儿”。当时《川报》有文字介绍,“西人有奇技,能以钢铁制两轮两角之怪兽,人乘其上,行走如飞。”

接着,李老先生又说,“那阵,在成都销售的自行车,大都来自英国、美国和日本。英国自行车有‘双枪’(其实叫‘三枪’)、‘飞利浦’,美国的自行车有‘红手’,日本的自行车有‘菊花’。在下东大街有个著名商号叫‘马运隆’,算得上是最早卖自行车的商行。自行车经销商也有促销的奇招,他们聘了几个杂技演员,天天在少城公园做车技表演,引起大批游客把他们团团围住,里三层外三层,轰动一时。杂技演员还义务收徒,每天来学的人成群结队。不久,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就逐步流行起来”。

李英老先生在他的《轿子风行一时》中又说,“20世纪20年代,成都修了马路,黄包车出现了,还有少数自行车,轿子就逐步在成都消失了。”这段文字说明,自行车经销商经过八年的努力,成都“还有了少数自行车”。

把自行车叫自行车,当然是西方科学与设计界的标准称呼,到成都官方也如此叫自行车,在民国初期老百姓要叫“洋马儿”,到民国中后期,也有的叫“单车”或“脚踏车”。就如同叫“火柴”为“洋火”,叫“肥皂”为“洋皂”,把西人的东西前都加个“洋”字。就像黄包车一样,官方都叫人力车,但全国各地老百姓都有习惯于地方的叫法。管自行车叫脚踏单车的,很形象嘛,用脚力踏动,一个人乘之,当然叫“脚踏单车”了。

李英老先生在《成都掌故》有文说,1923年成都开始有自行车了。笔者想,他主要是说成都那时有商行专营自行车了。

其实,成都有自行车进入还要早得多,这就得再次说到一个人,他就是从英国来到成都华西协合大学任教的苏道璞。他是受英国天主教公谊会派遣,于1913年到成都,在华西协合大学工作生活十七年,先后担任过华西协合大学化学系主任、理科科长、大学副校长。他出行交通工具的最爱,就是他从英国带来的三枪牌自行车。这辆黑色的三枪牌自行车,早于成都商行专营自行车的时间,整整有十余年。他带自行车来成都时,轿子之类正在盛行之中,但苏道璞总是骑乘自行车,从不坐轿子,哪怕是到数百里之外的异地也如此。有一年,苏道璞同成都公益会代表会去三台县,300余里来回,他都骑自行车。那个时代,成都的自行车“洋马儿”有几部,数都数得清,还敢有的就是邮政局了,邮政员的自行车是国民政府配备的先进投递交通工具。所以,自行车很是惹人眼,是种奢侈品,更也惹了歹人的歹心,苏道璞就是被歹人盯上了他的自行车,不仅被抢了车,也被抢了性命。

(未完待续)

下期预告:自行车出租于中华民国后期已在成都地区流行起来了。

新闻推荐

游客乘滑索摔成骨折景区被判担责80%

本报讯(杜筱代洪明记者赵利宾实习生周雪)今年3月,涪城区的安女士在三台某景区游玩时,在乘坐高空索道游乐项目过程中发生意外,...

三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三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从清朝开来的“的士” 成都的士史话)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