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的变化体现在董门楼小学孩子们一张张真切的笑脸上
董门楼小学图书室成了孩子们的课余好去处
从荒草丛生到樱花烂漫
生源留不住、教师不愿意来、校园破烂不堪……曾是谯城区古井镇董门楼小学的真实写照。在2015年之前,这所面积不大的村级小学还因学生少、经费缺、硬件差等原因,被戏称为“麻雀学校”。
如今,这所学校借助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东风,用两年时间,便脱掉了“麻雀”外衣,成为百姓家门口首选的优质教育资源。
草长莺飞的季节,乡村风景一路向好。下了主干道向东,再穿过一条蜿蜒曲折的柏油小路,就到了董门楼村。董门楼小学位于村北头,周围是空旷的沃野,油菜花的清香沁人心脾。
跨过一道稍显气派的大门,两侧整齐的教室纵深排列开来。水泥路直通操场,左右两侧的花坛里,绿意葱葱,冬青、石楠、女贞等绿植参差有序,在白墙红瓦的映衬下,意境十足。校园内风景最好的当属操场周围的樱花树,满树的粉红花朵成团状簇拥在一起,将正在操场上奔跑玩耍的孩子围了起来,画面既浪漫又温馨。
“变化最大的就是校园环境,我们学校还建成了水冲式厕所,装上了路灯、篮球架、乒乓球台等,每个教室都通了网络,用上了班班通,跟以前简直是天壤之别。”董门楼小学校长王超感慨万千。
2015年8月份,王超正式到董门楼小学任职校长,当时的景象让他内心十分酸楚:院内坑坑洼洼,尘土飞扬,杂草丛生。现在操场的位置是一片树林,林中长满齐胸高的荒草。教室里更是破旧不堪,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金属课桌椅掉漆后,黑黢黢一片,桌面凸凹不平。桌面下没有放书用的抽屉,学生用绳子编织成网状挡板放书。墙上的黑板由于年久破损,留下了数不清的斑点。
更让王超记忆犹新的是开学报名那天,一位学生家长说的一句话:“这是啥学校,还能看吗?不是万不得已,谁也不愿意把孩子送这里来!”
当天,王超就跑到古井中心小学,让校长帮他们学校赊了100多套新桌椅,先解决孩子上课的基本需求。王超在原学校任职时,一直有带学生课间跑操的习惯,但是,这个习惯却无法在董门楼小学继续,因为学生一旦集体跑起来,地面上卷起的灰尘就像是来了一场沙尘暴。
“好在没多久,学校就搭上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快车,国家分三次共投入了50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学校才有了今天的模样。”王超说。
从暮气沉沉到朝气蓬勃
王超还带记者参观了学校的图书室、音乐室、美术室、留守儿童之家等,每个功能室虽然面积不大,却五脏俱全。“这些功能室自从建立起来后,便成了孩子们的好去处,很多孩子放学都不愿意回家了,在功能室里弹琴、跳舞,校园里也多了很多音乐声和欢笑声。跟之前暮气沉沉的校园相比,现在可谓是活力四射呀!”王超说。
走到最前排的舞蹈室时,一曲欢快的《寄明月》背景音乐响起。一名年轻女教师正带着十多名孩子在排练扇子舞,音乐便是从多媒体中播放出来的。
“这是交流到我们学校的专业的音乐兼舞蹈老师,孩子们都很喜欢她。”王超指着那位女教师说,现在好了,教师队伍基本稳定下来了,每年都有新鲜血液补充进来,加之教师不断交流轮岗,其激情也被调动起来,每个人干得都很起劲呢。
一所学校要想真正吸引人,远不止把房子建漂亮那么简单,提升教学质量,迫在眉睫。对于村小而言,师资无疑是最大的障碍。面对原有的教师年龄结构老化、教学观念陈旧等问题,董门楼小学也尝到了“无校籍管理改革”带来的甜头。
“我们学校总共有6个教学班,12名老师,其中,三分之二的老师都是从别校交流过来的,村小教师由原来不会使用多媒体到现在都使用多媒体教学,教与学方式在课堂中得以转变,课堂变得鲜活起来,教师也变得更积极了。”王超说,他本人就是一名交流轮岗校长,这种方式不但可以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还能让自己在新的环境中找到更多不足,从而调动积极性。
从生源稀少到百姓首选
离开学校前,正值放学时间,记者遇到接孩子的家长杜运侠。听说记者是来采访的,她主动凑上前来说:“记者,你看,俺这学校是不是和城里学校差不多呢,我家孩子就在这里上学,离家非常近。”
原来,杜运侠的女儿在这里读一年级,上学期报名前,她曾听说学校以前不好,犹豫了很久,差点要送孩子去其他学校就读。可是,当她知道学校面貌发生改变后,教学质量也提升了,才临时改变了注意。
正在董门楼小学读四年级的李迎奥亲眼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变化。他告诉记者,正是因为学校以前太小、太破旧了,爸妈才不愿意让他继续留在这里读书,而是他把转到了城里一所学校。四年级上学期,他又被爸妈重新转回了这里,“因为学校变漂亮了,老师教得好了”。
王超告诉记者,以前这个学校鲜有人知,自2016年以来,董门楼小学慢慢变成了百姓家门口的首选学校,每年都会增加几名回流的学生。与此同时,周边地区的家长也不再舍近求远,都愿意从起始年级就把孩子送到这里。目前,学校生源已近300人,与两年前相比,将近增加了一倍。
“学校变漂亮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我想,家长之所以认可这所学校,更看重的还是教学质量的提升。”王超透露,每年古井镇都有一次全学区的教学质量监测,无论是小学质量监测还是毕业班统考,董门楼小学学生的平均分每次都位居前列。在2016年全区组织的毕业班统考中,董门楼小学位居全镇第一,全区第十八。
补齐农村教育短板,办有温度的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从破旧村小遍布,到如今的一座座抢眼建筑;从教师长久待在一所学校任教,到无校籍管理的全面推行;从留不住学生和教师到现在的生源回流和就近入学……亳州市义务教育发展的成就不仅仅体现在一个个数据中,更体现在孩子们一张张真切的笑脸上。
近年来,亳州市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围绕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两大主题,不断加大硬件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实施薄弱学校改造、信息化和村小提升工程,补齐农村教育发展短板。一座座漂亮的标准化校园出现在百姓家门口。
只有真正把学生和家长看作是教育的主角,真正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求,教育才能温暖,才能有温度。未来,亳州市将在基本均衡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义务教育向优质和高位均衡发展,并通过一系列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措施,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让城乡学子同步起跑。
新闻推荐
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进入第3年,天府之国被越来越多的绿色装点。截至去年底,四川省森林覆盖率达38%,绿化覆盖率达67%。今年以来,全省约1835万人参与义务植树活动,完成造林营林172万亩。造林绿化与脱贫攻...
三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三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