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桥臻)“你别看我70多岁了,我手脚麻利得很,去年摘桑叶挣了4000元,今年又挣了4000多元!”近日,三台县刘营镇黄泥井村7组贫困户杜桂珍谈起自己在村里的久富蚕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收入,心里乐开了花。
杜桂珍的“乐”正是三台县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起了关键作用。
2016年10月,三台县刘营镇黄泥井村利用县财政局下发的20万元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项目,将20万元全部入股,组织9户蚕桑户(其中两户贫困户)共同成立了黄泥井村久富蚕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同时签订合作协议,每年按照保底6%的比例进行分红,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
2017年初,合作社开始运营,这时,新政策又下来了。“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原先每个村提出20万,今年省财政厅提出每个村不低于30万元,但我县决定创新农业投入模式,将每个贫困村增加到50万,全县140个贫困村共计7000万元。”三台县财政局农业股股长申林告诉记者,“三台县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实施细则,召开了培训会议,教贫困村如何使用基金,用好用活,优先保障贫困户无息借款发展农业产业,要求在有余额的前提下用好用活基金,最高不超过1万元贷款,期限不超过3年。”
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新增了30万元,意味着黄泥井村发展产业就有了50万元资金。新增的30万元怎么用?50万元用于哪些产业?黄泥井村村委会经过思考,决定将这30万元借给了3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让他们自己决定用途。
看着村里的蚕桑产业正在起步阶段,多数贫困户愿意和村集体共同发展,共拿出28.5万元借款入股到合作社继续发展蚕桑产业,少数贫困户选择自主发展蚕桑、蔬菜等农业产业。
据了解,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了利益联结协议。入股合作社的贫困户,除每年可获得1万元左右的利润外,以土地入股的,每股每年分红500元;以借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入股合作社的,按1000元资金为一股,每股第一年分红90,第二年分红95元,第三年分红100元,依次递增;其次,合作社用工优先使用贫困户,按照不低于当地同等技术工人工资价格支付劳动报酬,主要工作就是栽桑树、摘桑叶。
转眼一年有余,黄泥井村久富蚕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现有蚕桑产业生产基地250亩,桑树面积约252亩,养蚕近500张,今年年产值近80万元;现有成员户64户,其中贫困户55户,每户今年平均利润达到6000元左右,合作社今年给村集体分红12700元。黄泥井村合理使用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大大促进了贫困户增产增收,有效促进了今年整村脱贫。
截至目前,三台县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规模为7042万元,主要用于贫困户借款735户,604.5万元;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使用165笔,2148万元,其他825万元。总共使用基金3577.5万元,占基金总额的50.8%。基金主要投入到发展种植业1930.2万元,发展养殖业1497.06万元,发展农村电商3.2万元,发展乡村旅游40万元,其他107万元。
新闻推荐
□实习记者尹秦“人大代表为人民,为民说话,为民办事,不遗余力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这是市人大代表绵阳家福来电器董事长熊光兴对人大代表理念的解读,简单中诠释出责任和使命。连任几届人大代表以来...
三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三台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