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新闻 安州新闻 江油新闻 梓潼新闻 三台新闻 盐亭新闻 平武新闻 北川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绵阳市 > 三台新闻 > 正文

天上“掉”包子、铜钱和镍币…… 绵阳旧时民间“上梁”仪式闹热得很

来源:绵阳晚报 2017-10-15 11:49   https://www.yybnet.net/

王正方(绵阳)

民谚曰:“天上不会掉馅饼”。天上掉馅饼我没见过,但我确实亲眼见过天上掉包子、铜钱和镍币的美事。只不过那时我太小,三四岁吧,大孩子大小伙中年人一窝蜂涌上去,一抢而光,哪里还有我这个小不点儿的份儿呢!

话说上世纪40年代初期,我家斜对面正在建房。在三四百平方米的地面上,要修建拥有一层楼的大茶馆(我长大后才知道这是当地哥老会建的“堂口”)。我看到地面上满是一堆堆的木料,木匠将这些木料加工成一根根一件件的柱子、横梁、檩子、椽子、桷子、挑枋等等。嗨呀,我十分佩服那个掌墨师(设计师、施工总监兼首席木匠),他的本事那才叫高哦!只见他在每一个木料配件的两端画上一些符号,在设计好的地方打上卯榫,就把那些木料堆放起来,堆得像一座座小山,然后有条不紊地搭建起整座房子的骨架。搭建不用一颗铁钉,全靠早已做好的卯榫契合。但有一根中心大梁却是特意空着,要在“上梁”的专门仪式中才可以隆重地安装上去的。

上梁那天,可热闹啦。来了许多客人,看热闹的人也不少,几乎全镇的小朋友都来了。客人们带来各种礼品,有送大红绸的,送对联的,还有送猪头、贡果、香烛、鞭炮等祭品的。

我看见那位知客师实在了得,这么大的场面,就他一个人里里外外现场打理,将场面打理得有条不紊。他笑容满面,喜迎八方来客,收受礼品,招呼安顿客人,指挥小工,与掌墨师接洽,掌控上梁仪式场面与进程。

这时,房屋正中已摆好一根硕大的大梁,大梁架在一副马架上。大梁上已经缠上一些红绫,还有红布,就像即将拜堂的新郎倌似的,打扮一新。我与小朋友竟然钻到大梁下面躲在红绫后面,藏了一回猫猫呢。

大梁上还粘贴上一副对联。

上梁开始,在案桌上摆上各种祭品,燃起香烛,工匠们敬拜神灵。

是祭哪路神灵呢?我不知道。现在查了民俗资料,才知道一般说法是祭鲁班爷,因为他是木匠师傅的祖师爷。

传说从前一家人盖房子,木匠粗心大意,将梁木做短了五分,上梁时总是不落榫。两个师傅黔驴技穷,急得满头大汗。正巧鲁班爷从此经过,他二话没说就拿过锯子,将梁木从中间锯成两段,再往梁柱上一搁,不长不短刚刚落榫。不过梁木放在中间梁柱上的地方却留下一条五分宽的隙缝,毕竟不太好看,鲁班爷就解下身上的红肚兜往隙缝上一挂,既显得喜庆又遮掩了不足。有人说,这就是在大梁上披绫挂红和敬拜鲁班爷的来历。

但民间也有祭梁披红是为了辟邪的说法。古人有“物久则为怪”的传说,大梁都是老树做成,恐老树成精,所以祭梁披红以避邪怪。

我看见掌墨师手拿一个尖嘴的锡酒壶,走到大梁前,慢慢地在大梁上浇酒,同时嘴里念念有词,念的什么我当时并不知道。后来,我在县文化馆朋友邱平邦编的《三台县歌谣资料集》中,看到家乡流传的一首《浇梁》歌:

浇梁头,浇梁头,祖祖辈辈做王侯。浇梁腰,浇梁腰,祖祖辈辈做阁老。浇梁尾,浇梁尾,辈辈做官清如水。

我见到的掌墨师是不是念的这首歌,我不知道。我想,即使不是念的这一首,就是念的其他的浇梁歌,那内容也应是大同小异的,都是把恭维祝福的话语说得绝对地好听,让主人打心眼儿里喜欢。

祭拜完毕,掌墨师口中又是一阵念念有词,大人们说,这是在唱上梁歌。

后来我在《三台县歌谣资料集》中看到家乡的一首上梁歌:

进大屋,观四方,四梁八柱在中央,八块金砖托玉柱,八根玉柱乘中梁。上头题了一副对,字字全都闪金光。上联“金梁叨玉柱”,下联“玉柱托金梁”,横批还有四个字:“良辰吉日”写中央。

我想,当年掌墨师或许就是唱的这首上梁歌吧。这首歌的内容全是恭维和喜庆。资料记载,有的上梁歌是由掌墨师代表工匠们对主人建造府第的庆贺与祝福,比如:

太阳出来喜洋洋,恭喜老板修华堂。左边立的金银库,右边立的米粮仓。前面修的都督府,后面修的宰相堂。都督府,宰相堂,子子孙孙状元郎。

唱完上梁歌,上梁程序开始了。听到司仪大声唱道:“大吉大利——上梁啰!”话音一落,鞭炮声起,披绫挂红的大梁,在热烈的欢呼声中,迎着红日冉冉升起,红绫与对联在空中迎风摇曳。

大梁到位,听见一阵斧头声响,大梁牢牢地装在梁柱上了。

上梁仪式的高潮是“踩梁”。只见掌墨师手拎提兜,从梁头稳稳当当地走到大梁中央。这时他成了一位高空的杂技明星,全场的目光都聚集在他的身上。他先是唱歌,然后一把一把地将提兜里的包子、铜钱、镍币向下面的人群撒下,像仙女散花。人们笑着闹着,拥着挤着,蜂拥拾起。拾起的人欢呼雀跃,没有拾到的人不甘失望,都想有吉利降到自己的头上。

这个节目据说叫“抛梁”。

大梁怎能抛下来呢?是否就是谐音“抛粱(粮)”呢?是的话,捡到了包子钱币以后家里是否就“有粱(粮)”了呢?“民以食为天”嘛,那个年代,有粮就活命,无粮难活人。有粱(粮),怎不吉利呢!

在另一个资料里我读到一首“踩梁”歌:老板今年造高楼,师傅踩梁云中走。包子落地变黄金,子子孙孙当诸侯。

我看到那位掌墨师踩梁唱的歌或许就是这首歌吧。你看,包子都变黄金了,还不吉利么?难怪大家要去抢“梁”(粮)啊。

◎后记

我所以要写这篇亲眼目睹的上梁仪式,是因为我看到修建的这座房子后来竟成为我家的住房和商用铺面。1951年,我家的住房被政府征用,政府将没收的这座哥老会的茶馆换给我家归我家所有。童年时住在这所房子里,我常常回忆起那次上梁的情景。

据我了解,全国各地民间的上梁仪式各不相同,但基本的程序和内容却大同小异。我在1947年左右还见了一次邻居的上梁仪式,程序简单得多,主要是突出那个“抛梁(粱,粮)”的节目。1949年以后,民间上梁仪式基本绝迹,以后我就再也没有见过上梁了。现在据说在极个别地方,上梁仪式又有复苏的迹象。

有人说,上梁仪式始于唐宋时期,到明清年间普及全国各地。但《易经》有“藉用白茅”而祭栋的记载,可见周代就有这种类似的祭祀活动,这应该是上梁的源头吧。先秦是非常崇尚祭祀的,上古时代祭梁的仪轨和内容究竟如何,不得而知,但肯定是有别于后代与现代的。

在古寺庙等公共建筑里,我还看到在正梁下方,有毛笔的题字,题字多是年号年月日,由某会众建(立)等。

新闻推荐

2017首届绵阳中学杯“寻找小李白”文化展示活动暨三台县第三届经典诵读比赛昨日举行

本报讯(记者李桥臻/文任露潇/图)昨(14)日,由绵阳日报社、三台县教育和体育局主办,市教体局、市文广新局、市文联携手策划,《剑南文学》杂志社支持,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协办的绵阳中学杯“寻找绵阳小...

三台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三台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天上“掉”包子、铜钱和镍币…… 绵阳旧时民间“上梁”仪式闹热得很)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