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英查看菌袋
□杨桃刘玉明本报记者邓娟文/图
从一个年薪近20万元的白领,到种植食用菌的行家里手,龚英是三台县新生镇村民眼中的创业“明星”,也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领头羊”。近日,记者采访了她的创业故事。
返乡“示范”变废为宝种蘑菇
今年38岁的龚英是土生土长的新生镇黄角村人,勤奋好学的她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通过努力成为了一名信息系统工程师,年薪近20万元。在村民们看来,龚英是黄角村飞出的“金凤凰”。
然而,2013年,龚英突然辞职回到老家,搞起了食用菌种植,这让村民们百思不得其解,都说这只“金凤凰”脑袋缺了根筋,放着好日子不过非得来找苦吃。但龚英有自己的想法。“春季回来,看见到处都堆满了秸秆和玉米芯,大家却不知道怎么利用,简直太可惜了。”龚英说,村民们思想不解放,守着“宝贝”无法致富,让她很是感慨,但说一千道一万,村民们要看的是实效,为了证明秸秆也能变废为宝,她决定亲自“示范”。
在通过考察和听取了专家的建议后,龚英选择了用秸秆种植食用菌项目,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她流转了30亩坡地,修建了厂房、加工房、灭菌房和6个出菇大棚,并成立了种养殖专合社,带动周边150户农户种植蘑菇、蔬菜,养殖跑山鸡。
产品可追溯市场销售前景好
走进蘑菇种植大棚,一排排钢架上,菌袋整齐地摆放在网孔中,规范而有气势。“6个大棚全部采用立体钢架结构,存放菌袋30万余个,年出菇150万斤。”龚英说,大棚完全在专家指导下建设,行间距充分考虑湿度和温度保持,还特别通风透气,“当白色的菌丝越来越多,说明它们正迅速生长,这时一定要注意温度和湿度……”
在龚英看来,创业之所以艰难,产品生产出来后,市场销售最为关键。除了负责食用菌种植技术,关注每一个生产流程外,龚英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宣传和销售。
“只要打开网页,客户既能看到每一个生产流程,也能随时看到蘑菇的生长情况。”龚英说,由于采用先进管理设备和信息化技术,合作社生产的食用菌和其他产品从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实现了全流程可追溯,客户购买后非常放心。
2016年,龚英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售各类食用菌、跑山鸡、蔬菜,实现销售收入536万元。今年以来,销售额已达到350万元。同时,她还和绵阳一家蔬菜配送中心达成合作关系,实行基地直供直销,可实现年销售额100多万元。
产业带动引领乡亲奔小康
龚英采用循环生态的方式种植食用菌,原材料主要来自当地农户废弃的秸秆。2016年,她收购玉米芯1100余吨,黄豆、麦草等秸秆近300吨,为当地贫困户年增收150元到200元。
“没想到还能挣到钱,摆脱贫困户的帽子。”常年在合作社食用菌基地务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台兵告诉记者,多年来他被病魔折磨,一直和父亲住在一起,年收入不到2000元,如今在蘑菇基地打工,一天有70元的收入,一个旺季下来就有4000多元,日子越来越好过了。
龚英介绍,合作社成立至今,每年解决本村和周边贫困户60余人就业,其中贫困户长期就业岗位有5个。龚英表示,下一步,合作社将通过电子商务+循环生态农业的模式,可带动当地800户农户就业、增收,产业带动帮扶贫困家庭100户,让大伙儿都能脱贫致富,同奔小康。
新闻推荐
荣某好意搭乘朋友吴某,途中发生交通事故,致吴某受伤致残。如果按照交警认定的事故责任分担赔偿,荣某应承担6万余元,但法院考虑荣某是好意搭乘,吴某本身也有过错等原因,从轻判决荣某赔偿2.3万余元。■汤...
三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三台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