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吕叔湘先生也曾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可见,“活”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语文课堂教学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我们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活起来”。那么,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呢?
一、从导入环节开始,激活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导入环节是其中的关键环节。精彩的导入能牢牢地吸引学生,迅速地激活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丰富多彩、风格各异,我们要依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灵活多样的导入方式。自然的谈话式导入、多媒体情境式导入、复习提问式导入、悬念式导入、游戏式导入等等,只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能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都是成功的导入。
利用历史典故导入新课,也是一种常见的方法。如我在教《月光曲》一课时,首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春秋时晋国有一位擅长弹琴的音乐家叫伯牙。有一次,他出使到楚国,回来时走的是小路,时值八月十五中秋之夜,突然风狂浪涌,大雨如注。雨后出现了一轮皎月。伯牙兴趣所致,弹了一首曲子,这首曲子引来了一位樵夫,这个樵夫名叫钟子期,开始伯牙很瞧不起他,认为他是一个樵夫不配懂音乐。但伯牙弹了一曲有关高山的曲子后,钟子期赞道:“多么巍峨啊!大人之意在于高山”。伯牙又弹了一曲有关流水的曲子,钟子期又赞道:“多么广大啊!大人之意在于流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由此导入到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引入到《月光曲》一课的教学,也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样导入,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文本产生共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尊重、鼓励学生,让学生敢于参与课堂活动
新课标倡导让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地学习。但实际情况是,学生害怕自己提的问题不正确而遭到教师的训斥,或是担心多余的问题会引来同学的嘲笑,因而最后都选择了沉默。其实对于同一个问题,每个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得到的答案也就不同。学生有自己的独特想法和见解,有时甚至超乎我们成人的想象。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去压制学生的观点。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以赞赏和表扬来代替训斥和嘲笑,对学生的努力和成功多给予肯定和激励。教师在学生心底的地位是其他人无法取代的,也许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微笑,都会成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动力。教师可以这样鼓励学生:“把你的想法大胆地说出来,老师相信你一定有自己的见解,让我们一起分享,好吗?”学生没有了心理压力,就会很轻松地融入课堂,说出自己的想法。所以很多时候,教师要多给学生打气,给他们信心。如我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让学生在充分读书思考的前提下,自己或小组合作画出居庸关隧道和八达岭隧道开凿示意图和人字形线路,学生完成得很好,记忆也很深刻。这样做,既强化了语文实践活动,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礼物是人人都要的,若能将知识“包装”成“礼物”赠给学生,也就是将“知识的传授”变为“给学生赠送礼物”的过程。语文活动课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将知识包装成礼物的过程,它无论是内容安排、组织形式、教学方法都尽可能满足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要,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刺激他们的兴奋点,使知识真正成为孩子们乐意接受的礼物。活动课体现了趣味性、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等特点,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以情乐学,师生情感共鸣;以趣乐学,激发内在潜力;以美乐学,陶冶高尚情操;以创乐学,培养实践能力。
近年来,我设计的《成语擂台赛》《漫游歇后语王国》《走进三国城》等语文活动课就深受学生喜爱,课堂上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让每一个学生投入到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获得快乐的同时也掌握了知识。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地优化教学过程,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放飞思想,张扬个性,生成智慧。
(三台县古井镇中心小学校周荣梅)
新闻推荐
绵阳交发恒通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通过竞争性磋商的方式确定三台县中涪路PPP项目k0+000-k11+000段路面施工劳务公司。一、项目编号:四川久安竞磋[2017]5号二、招标时间:2017年6月9日10时00分(北京时...
三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三台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