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登军/文胥江/图
收完田里的油菜子,石吉庆并没有歇息下来,骑着电瓶车回到家里,带来一把锄头,挖坑,点上玉米。汗水,很快就湿透了衣服。
这是5月16日下午,天气炎热,绵阳高新区河边镇穿心店村四组,到处是抢收抢种的忙碌景象,47岁的农民诗人石吉庆就是这个场景的组成画面之一。
周三到周日,石吉庆在绵阳一家写作培训学校当老师,周一、周二就会在老家与土地打交道。深夜的时候,他通常与诗歌相伴。从事诗歌写作以来,他从不避讳自己的农民身份,率真而质朴。
文学印迹
个头不高,皮肤稍黑,一双不大的眼睛时刻投射出一股真诚,看到熟人,先是哈哈一下,而后快步跑过来,热情地握手。
这就是石吉庆。在文学正热的上世纪80年代,他的初中生活是伴随着文学度过的。初二那年,他甚至还以河边镇曾经出过不少汉代文物的九龙山为背景,写了一篇武侠小说《九龙七侠传》,总共2万余字,在一次班会上给同学们讲出来,大家都说“还可以”。
为了证明这篇小说到底是不是真的“还可以”,石吉庆将稿子邮寄到当时的绵阳市中区文化馆主办的文学内刊《涪江浪花》。遗憾的是,这篇小说并没有刊发,但他却由此引起了时任绵阳市中区文化馆文学辅导干部刘伟平的关注。
1986年初中毕业后,石吉庆在家过起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1987年,原绵阳市中区文化馆举办的“农民文学讲习班”开班,石吉庆收到了通知。不幸的是,父亲生病让他选择了放弃。
1988年7月,第四期农民文学讲习班举办,文化馆又给石吉庆发来通知。父亲的病早已痊愈,他兴冲冲地前去报到。在这次讲习班上,诗人雨田在诗歌讲座中的那句“诗歌的语言凝练”触动了他,让他对诗歌产生了兴趣。
那次讲习班期间,石吉庆写了一首散文诗《五月的都市》,关注农忙时节进城卖菜的农民,老师评价“写得不错”,让他的兴趣大增。当年的绵阳市迎春诗会,他的诗歌《银锄,在丘陵深处挥动》获得优秀奖。
校园诗情
家里的书房,堆着一大摞诗歌刊物,还有几本发黄的剪报,上面收录着多年来石吉庆发表过的文字。
参加农民文学讲习班,悄悄地影响着石吉庆的人生。那几年,他不断有诗歌、散文在报纸杂志上发表,偶尔也写新闻稿,从而引起了当地乡政府、村干部的注意。1991年9月,石吉庆受聘担任河边穿心店村的语文代课教师,1993年又调往上游小学。
上游小学离家太远了,学校其他教师晚上都回家了,只有石吉庆一个人住在那里。下午放学,他吃过晚饭会到田坝里走一圈,再回寝室备课。晚上,在校园里的红旗猎猎作响的声音中,开始进入自己的诗歌世界。
身处校园,石吉庆却始终以农民自居,学校的老师、学生都称他为“石老师”,而他则坦言“农村是我的根,土地与田野是我写作的土壤”。在担任代课教师期间,他的诗歌并没有关注校园,而是学校围墙之外的乡村、田野。
2001年,石吉庆结束了家乡的代课生涯,前去浙江打工。一年后他回来了,继续在河边上游小学代课。2003年,他再度离开,去浙江一家民办学校教书。那期间,繁重的教学任务让他无暇顾及诗歌,他选择大量的阅读来充实自己,填补对家乡的思念。
2008年,难以控制内心的那种“漂泊引发的孤寂”,石吉庆回到了家乡绵阳,在绵阳市少年作家班担任作文培训老师,闲时读书、写诗。
农民诗人
在绵阳少年作家班,石吉庆在作文课老师岗位已是第十个年头。
每天早上5时30分起床,他要赶6时30分的18路公共汽车,到绵阳火车站后转乘60路公共汽车,赶到上课的地方大概7时50分。下午5时下班,转车换乘5时40分的18路公共汽车,回到家里已是傍晚6时40分。
这是石吉庆近十年来的工作时间表。车上的一个多小时,他经常会怀揣一本书,偷闲翻阅。偶尔,也会在车上打盹。回到家里,如果有农活,他会主动下地干活,缓解妻子的压力。
这几年,妻子去了镇上一家电子厂打工,女儿幼师毕业后在绵阳城里一家幼儿园上班。而石吉庆所从事的培训教育的特殊性,每周一、周二是休息日。作息时间不同,并没有影响一家人的感情,夜晚是最温馨的时刻。
阅读和诗歌写作,更多只能在夜间。这几年,他订阅了《四川文学》《星星》《诗潮》《诗歌报》等刊物。偶尔,爱人也会表示不满,但也只是说说而已,“她其实还是支持我的”。
在河边镇穿心店村,农民诗人石吉庆并没有引起乡亲们过多的关注,家里的5亩土地侍弄得不错,是个合格的农民。但只要一提起他,总是有人热心地介绍,“石老师啊,是个作家,原来教过书,写诗的”。
回到家乡的十年间,石吉庆自称进入了写作的盛产期,创作的热情不减,写了大量的诗歌,时有作品发表,甚至是绵阳市迎春诗会获奖作者的常客。
诗意回想
成天乐呵呵的,有人说,石吉庆就像一个没有任何想法的孩童。这份轻松的童真,其实是诗歌带来的。
其实早在选择诗歌的时候,石吉庆并没有想过,诗歌究竟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只是作为自己生活的内容之一。工作之余,进入一行行诗歌语言,可以让自己松弛下来。在内心深处,他更愿意将诗歌与诗歌写作,当做自己精神栖息的港湾。
曾经有过这样一件往事,与诗歌有关。早年在河边代课期间,石吉庆与一帮朋友办起了一家民间文学社团——浅丘文学社。这个文学社云集了来自全市各地的诗歌爱好者,多数都是农民,每个周末都会聚集在一起,畅谈文学,也办手抄报,还举办笔会,在周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
记得是1995年暑假,三台县金石镇一位叫贾远燧的老人,带着厚厚一叠诗歌,几经打听找到文学社所在的永兴镇。老人当时已七十出头,他说是土地给了他诗歌写作的热情,或许质量不高,但这是他内心真实的情感表达。
老人的那番话,给石吉庆带来很大的震动。后来,石吉庆在河边中心小学代课,并在镇上开了一家书店,以文学为主,大量的诗歌书籍丢失,但他却不以为然,“至少是喜欢的人拿去了”。
这份率真与豁达,在石吉庆的诗歌作品中有着明显的印迹。就写作而言,就是要写出生活与情感的真实。这其实也是他的创作态度。
我心里
(石吉庆)
在之前,没想过不舍或心痛
在之前,我就是我,很是洒脱
你来时,心里就生起光亮
抱着你,呼你乳名
记录成长印迹
哭泣或笑容
在树叶中开始泛绿
有时与你生气,无语
将一些小怨气放在你眼眸
夜晚为你烧饭,盖被子
唱月亮和星星有关的歌
你在被子里微笑
等待果子成熟,播种,把心事
存在岁月,睁眼时就会被遗忘
摘自组诗《从耳边划过时间的痕迹》
新闻推荐
让良好的市场秩序成为地方的生产力 ——绵阳市工商系统“红盾春雷行动2017”纪实
□黄博本报记者方发勇春雷滚滚而来,红盾熠熠生辉。去冬今春,“红盾春雷行动2017”在绵阳拉开了帷幕。“净市场、促公平、助发展”——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短短三个月时间里,全市工商系统出动执...
三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三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