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成松采风照。
作品《农家少闲月》。
人物点击
□刘玉明 赵恒平特约通讯员 赵晓兰 文/图
翻开书页,用心去倾听照片的低语呢喃;透过照片,用情去感受自己家乡的变迁与美丽。近日,三台县的袁成松将自己的个人部分摄影作品汇集成一本《三台记忆》出版发行,赢得了当地读者的纷纷点赞。
这只是袁成松摄影成果的部分展示。50多年里,相机不仅是他工作的工具,也是他观察这个世界的“慧眼”。借助这只“慧眼”,袁成松记录下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历史人文。
3月10日,笔者采访了袁成松。70多岁的他满头银丝,精神矍铄。“我本来是学音乐的,因为工作需要改行做了摄影。”袁成松说,1963年,他毕业分配到三台县文化馆工作。1964年,三台县文化馆办了一个橱窗,橱窗既要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也要刊发本地的先进典型图片,于是他拿起相机改了行。
当时条件艰苦,为了拍摄照片,袁成松得提前一天从县城出发,天黑前赶到乡镇住宿,第二天从乡镇出发赶到拍摄地。新闻照片需要时效性,所以拍摄完成后,常常需要在拍摄地附近冲洗照片。“我每次下乡,都要背一个背篼,背篼里就放着相机和冲洗设备。白天拍摄,晚上就点起马灯冲洗照片。”袁成松回忆说,有次在拍摄地冲洗照片,由于条件有限,他只好先用纸把马灯蒙住,然后把印相纸放在两张玻璃之间,用电筒完成了曝光。
“比这艰苦的事情还多得很。”袁成松说。2004年3月,袁成松到百顷镇拍摄梨花,光想着拍摄,没有注意到脚下,一下子跌入水坑中,腰部撞在石头上,挣扎七八分钟后,才爬上来。经诊断,肋骨被撞断一根。“我当时以为自己就完了,没想到还捡回了一条命。”袁成松笑着说。
还有一次,袁成松在理县拍摄照片时被蚊虫叮咬了一下,开始他并没有在意。到医院治疗时医生告诉他,伤口已经恶化,如果晚来一周,就只有截肢。等手术时,袁成松才发现伤口里面的肌肉已经变成了蜂窝状。这一次,他躺在床上休养了几个月才能下地行走,为此他感叹自己错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
拍摄照片是件艰苦的事情,然而袁成松享受的,是拍摄过程中的乐趣。
1987年春季,袁成松到乡下采风,看到成畦成垄的麦行、碧绿的大树和金灿灿的油菜花线条均匀、色彩鲜明,袁成松喜上眉梢,爬上高坡,选择最佳拍摄角度,这时一个农民带着自己的儿子走进地里,袁成松立刻按下快门。“拍摄出满意作品的喜悦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袁成松说,这张被命名为《田园》的照片不仅获得国家级大奖,还被中国摄协送到日本去展出。
“我喜欢拍摄身边的东西,熟悉的东西最容易拍出感情。”他总是发现得了别人不容易发现的风景。绵阳南河体育场首次举办模特大赛,他却把镜头对准看台上的一名小男孩;三台县花园镇举办文艺表演,他捕捉到了观众、演员、嘉宾最后被挤到一起而无法演出的画面。这两幅分别被命名为 《童真》、《人多乎?镇小乎?》的照片最后入选国家级影展,斩获国家级大奖。
如今,袁成松已是中国摄影家协会、四川摄影家协会会员,所拍摄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奖,在多家影展展出,但前行的道路依然没有止境,他说:“我还要走下去,用镜头去记录我们的百姓,记录火热的生活。”
新闻推荐
夏凤俭(左二)等领导给荣获“2016年度全市基层检察院绩效管理考评一等奖”的单位颁奖本报讯(芶荀王梦霖赵银熙文/图)2月28日下午,绵阳召开全市检察长工作会议,传达全国、全省检察长工作会议精神,通报...
三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三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