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台立足优势资源探新路
□本报记者 周金泉特约通讯员 赵晓兰
栽植不久的红橘苗吐出了新芽,满怀憧憬的果农们正在橘园除草、施肥、打药。春耕时节,记者在三台县发现,曾经被当地一些乡镇淡忘的红橘产业正在恢复,力争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
恢复特色产业
“1984年以前,是我们红橘种得最多的时候。当时,光一个生产队就有10几万斤,出现了打起灯笼火把卖红橘的盛况。”3月20日,三台县郪江镇天王沟村村民许禄木说,“但后来因为一些客观原因,客商也不来了,好多村民都把树砍了。这几年,我们这里成立了红橘合作社,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等‘一条龙\’服务。我家7亩多地就种了400多株红橘。”
郪江镇的土壤中性偏碱,适合种植红橘,每年11月中旬至12月成熟,边采边卖,要卖3个多月。“郪江红橘口感好、成色好、个头好,鼎盛时期在郪江是 ‘三天赶一场\’,一场就要卖几十万斤,新鲜的红橘在‘三北\’(西北、东北、华北)市场很受欢迎,镇上有个橘子罐头厂还在央视打过广告,产品出口到了俄罗斯和新加坡。”古郪国大红袍红橘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许禄金感慨地说,“在1995年至1999年期间,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客商渐渐来得少了,许多村民干脆就外出打工去了。”
据许禄金介绍,尽管如此,郪江镇斗山村仍保留了四五百亩红橘,长势相当好,每年的红橘在场镇上就销售一空。于是,许禄金看到了振兴红橘产业的希望,从2013年至今,在他的带动下,郪江镇天王沟村、郭家村的村民年年栽种红橘树,至今已栽种2000亩。许禄金说:“2014年我们成立了古郪国大红袍红橘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了800多户社员连片种植红橘。”
规模发展有效益
“绵阳市4000多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我们是唯一一家专门发展红橘的!”许禄金自豪地说,“去年,我们还专门到蒲江、丹棱等地,考察了他们的规模。只有做大红橘产业规模,才有好的效益。”
“选择发展红橘产业,我们还是很慎重的,产业培育起来就要让农民增收才行。”郪江镇镇长赵红军介绍,镇上经过了论证。“郪江红橘自古全国有名,曾有‘郪江红橘香万里’的美誉;郪江红橘在‘三北\’有巨大消费潜力;每年仍然接到客商的要货电话,成立合作社之后,更有50万斤、100万斤的大订单,这些客商中不乏销售过郪江红橘的老板。”
赵红军说:“2015年5月,由县农业局经作站技术人员和我带队,组织镇上的专合社到重庆的中国柑桔研究所考察,当了解到目前西南片区已经没有成规模的红橘这一信息后,更坚定了发展红橘产业的决心!”
郪江曾经错过两次红橘的商机,这让郪江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龚金华耿耿于怀:“2012年,成都一中药材公司引进奥地利一个药商,准备在郪江建厂搞陈皮加工,可惜我们的量太小了,药商没有来成;(紧转02版)
新闻推荐
李秀塑像蜀中人物系列报道⑩西晋时,广汉郡郪县(今三台县)出了一对将军父女:李毅、李秀。李毅出身于官宦世家,凭借聪明才智,一步步做官封侯,名载《华阳国志》《资治通鉴》。李秀是中国历史上少有...
三台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三台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