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坝窑谷仓罐资料图片嘉定著名的白蜡业在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有载:“四川以嘉定放白蜡最盛,而鬻子于潼川。”潼川府即今绵阳三台县,可知明代嘉定白蜡业所需之蜡虫是从三台一带购买,与清代从西昌购买不同。
至于纺织业,万历《嘉定州志·物产》列出了“葛布、麻布、台(即苎)布、绵布”等产品,但“皆欠细密。丝不多,其着蚕之具及缫织之法,皆苟简不精”。嘉定州的丝绸、绵麻布等纺织业均乏善可陈。
铜冶业仍在汉唐以来的铜山镇,即今沙湾铜街子。民国《乐山县志》载:“铜山镇,一名铜街子,……前明产铜尚旺。”据说明代重开铜山,曾铸钟一口,上刻有铜厂历史及邓通生平,建国初尚有人看见,但现已不知去向。但在附近大渡河中曾采集到铜锭一个,为长方形,长50厘米、宽17厘米、厚5厘米,上有“口”“工”字铭文,有可能是明代铜锭。
因重开铜山,峨眉县知县特为邓通修墓。民国《乐山县志·冢墓》载:“邓通墓,在今映碧乡铜街子,有明嘉靖峨眉县知事为之刻碑,墓道今现存。”1985年该墓被重新发现,位于铜茨乡江山村三组观音寺,但碑已于1966年被毁,残碑剩四块,可识字仅有“邓”“墓”两大字和“峨眉县”三小字。建国前,铜街子尚有一座邓通庙,塑有邓通像,作武将装束。可知。当时人已视邓通为冶铜业之祖师爷了。
嘉定州地境内旧有的沙金产业,明代继续,《大明一统志》“嘉定州”条下载:“土产,麸金。”“大渡河,……水出麸金。”产地还是在今峨边、沙湾一带。
酿酒业在明代则是一落千丈,远不能与宋代相比。万历《嘉定州志》说:“酿具苟简,色味下劣。唯在外觅方者稍见清辣。”嘉定之酒登不得大雅之堂,自然与名酒无缘。蔡祯《渔村夕照》诗云:“白酒家家熟,黄鱼日日餐。”只是些家酿小酒而已。
陶瓷业以生产低档的民间生活用器为主。著名的西坝窑已较前大为衰落。同治《嘉定府志》载:“西溶三山,(犍为)县西北五十里,曰底,曰中,曰巅,土细而白,居民作陶,咸取足焉。”所说大概是宋代的状况。到明代,主要的,比较有特色的是明器,即魂罐、谷仓罐、钱罐等用于丧葬的器物。夹江县漹城镇也有陶窑,产品多为施釉的民间生活器皿,以青、黄、黑为主色,有罐、盏、杯、壶、盘、碗、笔筒等,器形多样,陶胎较薄,造型还算优美。
渔业经济则因水域宽广,水产丰富而著。万历《嘉定州志》物产篇中,分动物为毛、羽、鳞、介、虫等属。其中归属渔业经济的“鳞之属”中,有:黑头鱼、鱼舅、江团、泉水鱼、客朗鱼、临江鱼、纳中鱼等特色品种,均为“名鱼之美者”。
其中,黑头鱼在袁子让《峨眉凌云二山志》中有载:“黑头鱼,产大佛沱。春初出,上止龙泓,下止乌尤。”袁子让在《重修尔雅台记》又解释云:“水绕此山,上下鱼皆乌首而皂甲,与凡鳞不牟,说者谓先生墨翰所染也。”有诗云:“何人解识终军鼠,此地犹存翰墨鱼。”
至于临江鱼,万历《嘉定州志》载道:“出临江溪,洁而美,大不盈三寸。”嘉靖《四川总志》亦说:“鱼肥,人多资以为食。”是自晋宋以来的著名食材。
泉水鱼在民国《乐山县志》有载:“泉水鱼,出沫水,上至福禄场一带河边洞穴。”又载:“鱼泉岩,在罗一溪铜河之滨,有特别水产之鱼,长不过五六寸,肥美异常,春夏自泉岩出,渔者以笱向岩口取之,俗名泉水鱼。”泉水鱼至今仍有出产。
新闻推荐
古堰青城绝代双娇 高山流水翰墨知音 ——刘艺先生新年新绘都江堰
——刘艺先生新年新绘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