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魏星奎 梅龙
水利不仅是一个农业问题,还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乃至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问题。2012年,绵阳市紧紧围绕“全域灌溉”目标,抓住水利建设这个“牛鼻子”,创新机制,统筹推进,科学治水、科学用水、科学管水,倾力打通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为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书写了“全域灌溉”的生动范本。
科学统筹
打响“全域灌溉”攻坚战
2011年2月,绵阳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全域灌溉”试点,力争通过5到10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设施老化、水利建设滞后的局面,实现全市农耕区“全域灌溉”和水利现代化的目标。
市委、市政府对“全域灌溉”试点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推进工作,要求围绕实现农耕区“全域灌溉”的核心目标,按照大中小微结合、蓄引提节并举、兴利除害减灾并重的原则,抓紧建设一批既解决当前急需又关系长远发展的水利工程项目,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业农村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场以“治水为中心”的农田水利建设新战役全面打响。
上兵伐谋。
市上邀请省内知名水利专家,按照“上截—中疏—下灌”的思路,编制出台《绵阳市“全域灌溉”规划》。所谓“上截”,就是加快推进武都水库等控制性水源工程建设,兴建一批“蓄水池”。“中疏”是指通过兴建武引二期灌区工程,推进武引一期和人民渠六期、七期、团结水库等一批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打通一批“主动脉”。“下灌”就是通过田间农毛渠系建设,打通输水“最后一公里”。
科学的规划需要科学的实施。
市水务局编制完成了全市“全域灌溉”实施规划。江油市、涪城区两个省定试点县的实施规划随之完成,并通过省级审查。安县、梓潼、盐亭、北川等地也根据当地水利实际,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分别形成了“全域灌溉”试点建设实施意见,展开试点工作。
饱受干旱折磨的绵阳,在“全域灌溉”的劲风中看到了希望。
机制创新 增添水利建设新活力
钱从哪儿来?人力不足咋办?工程建好后作用发挥不好怎么办?……这些都是制约“全域灌溉”规划实施的现实问题。
归根结底,这一系列问题的背后都涉及管理机制问题。
对症下药。绵阳市积极调整政策,转变管理机制,为水利建设引来“源头活水”。
从资金紧缺到多元投入
兴修水利,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钱从哪里来?
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稳定增长的水利建设投入长效机制为水利建设注入了流动的“血液”。2012年度,全市两级财政投入达39568万元,群众投入、社会投入和其他投入共计达79250万元。
在各级资金的支持下,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进度大大提速。
武都水库工程全面完成,累计完成投资35.05亿元,占规划投资的99.46%。水库蓄水至654.77米高程,形成库容达5.03亿立方米;武引二期灌区工程开工建设,完成投资8.5亿元。
从人力不足到主动投劳
在“以奖代补”、“先建后补”、“一事一议”等奖补机制的激励下,群众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热情高涨。
深冬时节,寒气袭人。各县市区水利建设工地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三台县塔山镇三星村,村民们正在进行田间水渠硬化施工。“水渠硬化了,种庄稼就不愁水了。”正在挖土的村民刘小平一脸喜悦地说。
安县雎水镇东林村,水利冬修工地上机声隆隆,人头攒动。村民王大爷激动地说:“修完这条水渠,我们的田就算天干也有水浇了。”
这一景象,得益于各级政府的积极引导。
这一景象,385个用水户协会功不可没。
用水户协会由用水户按照自愿、平等原则,打破镇村区划,按水库、渠道灌溉流域组建,有效地解决了过去跨乡镇、跨村社水利建设扯皮的问题。协会按照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方式,自愿投劳筹资兴修水利。
从重建轻管到建管并重
一度时期,水利工程建好后,由于管理不到位,难以持续发挥作用。“重建轻管”的怪圈必须打破。“三分建,七分管。”绵阳市创新管理机制,提出建管并重,落实后期管护,对水利工程实行常态化管理。
目前,涪城、江油、三台等县市区均出台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办法,全市累计颁发工程产权证4312个,小型水利工程改制率达81%。产权拥有人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要负责小微水工程的日常检查、维护和维修。
机制变了,管理顺了,水利工程运行迈上了良性轨道。
互动相融 催生连片产业示范带
水利建设与产业发展是什么关系?绵阳市给出的答案是:产业跟着水利走,水利围着产业干。
依托“全域灌溉”试点,整合产业发展和水利建设资金,建设一批综合性、现代化的水利设施,集中连片推进产业发展规模化特色化,打造一批新农村建设综合体。
源头有了“活水”,产业跟着“滋润”。
深冬时节,杨(家)关(帝)产业带依然生机勃勃。涪城区杨家镇罗汉寺村5社的尹华东,一大早就来到自家的葡萄地里施肥。去年,他家的3亩葡萄一半进入丰产期,平均每亩收入达到1.5万元,一年下来光是葡萄收入就有2万多元。他告诉记者,这几年,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帮农民群众修建水利设施,现在种植葡萄再也不用看老天爷的“脸色”了。
同样得到“滋润”的还有江油市新安镇黑滩村。黑滩村现已建成以猕猴桃、早熟梨、葡萄等为主的1万余亩连片产业区。新安镇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去年市上将新安镇列为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示范区,有效整合了11个项目的7000多万元资金,对园区水源工程、渠系、道路、农田等进行全面治理,让黑滩村快速成为了“产村相融”的新典范。
同样得到“滋润”的还有很多地方。
一个个新农村示范片各具特色,亮点纷呈,带动了周边大片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据统计,2012年,绵阳市共打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示范区20个,建设规模达19.81万亩,示范区新增有效灌面3.9万亩,新增节水灌面3.6万亩,新增旱地浇灌面积3.6万亩,新增粮食产量217万公斤,农民人均增收705元。
全域灌溉·2012数字
●全市水利建设共完成投资31.1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6.8%。
●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完成投资10.04亿元,农田水利建设完成投资5.43亿元。
●解决20.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占年度任务的257.5%。
●新增蓄引提水能力4600万方,占年度任务的153%。
●新增有效灌面6.97万亩,占年度任务的348.5%。
●新增节水灌面12.72万亩,占年度任务的508%。
●新修整治各级渠系2100公里,占年度任务的181%。
●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平方公里,占年度任务的150%。
全域灌溉·2013展望
攻坚克难
打通输水“最后一公里”
力争到“十二五”末,新增恢复蓄引提水能力7.2亿立方米,新增改善灌面108万亩,发展节水灌面120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丘区中等干旱年用水保证率达到80%以上,特大干旱年达到70%以上……
这是绵阳市“十二五”水利规划敲定的目标。蓝图绘就,关键在实施。作为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2013年,是能否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之年。
这一点,绵阳市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方向坚定。2013年,全市计划完成各类水利水电总投资30.6亿元,其中,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13.6亿元,水利、人饮工程6.31亿元,堤防工程2.13亿元,水土保持0.38亿元,城郊供水工程0.9亿元。
市水务局局长安天云介绍说,2013年,全市将围绕“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和“全域灌溉”的目标,着力提升水利保障能力这个中心,突出民生水利这个重点,瞄准生态水利这个方向,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创新发展,加快打通输水“最后一公里”,进一步夯实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利基础。
站在新的起点,绵阳市朝着“全域灌溉”目标加速冲刺!
快速延伸的武引灌渠让绵州大地越来越“滋润”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年来,三台县坚持推进商贸流通现代化,提升商贸流通新水平,打造服务业新格局,全面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商贸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构建现代商品流通体系。该县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积...
三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三台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