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锄头与拿画笔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她就偏不信邪!凭什么说拿锄头的手就不能拿画笔?通过日复一日的勤学苦练,拜访名师,她终于叩开了神圣的艺术殿堂大门,修成正果。她,就是家住三台县转江乡四村七社,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泥腿子画家”的廖明秀。
农家女的画家梦
今年46岁的廖明秀浑身上下散发着泥土的气息,但打开她的QQ空间,你会看到她的浪漫和“诗情画意”。正是这位“泥腿子”,通过努力,不仅在城里谋取了一份令人羡慕的幼教工作,其所绘制的艺术作品也被邀请进入高等学府展出,部分作品还相继被广州、北京、湖北等省市以及国外民间人士收藏。在廖明秀的画室内,记者看到她新近创作的葡萄、菊花、飞鸟等作品,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翰墨味道,书架上有关绘画理论和技法的书籍装得满满的。
廖明秀说,她从小就有一个“画家梦”,尤其对国画和文学情有独钟。因家境十分贫寒,画笔、宣纸、颜料等对她而言,都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然而,这一切都无法阻止小廖对画画的痴迷与热爱。天天耳濡目染身边的景物、田里的荷花和各种飞禽走兽,常常激起她作画的冲动。于是,柴屋的墙壁、地上的石板、池塘的水面,乃至河边的沙滩均成为她的天然画布。但是,由于缺少专业书籍和名师指点,身在山沟的她始终看到的只是“碗那么大个天”,为此,廖明秀的画始终上不了台面,作品仅仅停留在素描阶段。
逆境中得“贵人”助
读到初中一年级时,因家里实在拿不出钱供她上学,廖明秀只好含泪辍学,回家种地。这期间,她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则在油灯下练习画画,从不间断。后因热爱文学和绘画在山村小有名气,她被破格聘为村小的幼儿老师。数年后,丈夫在山西某煤矿挖煤,不幸砸断腿杆,无力支撑起一个家。不得已,廖明秀只好独闯天涯,只身来到成都打拼,先后当过餐馆服务员,干过医院护工,也做过清洁工。“我看来不幸,实际上又是最幸运的,每每逆境时总是有‘贵人\’相助。”廖明秀欣慰地说。199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餐馆结识了川音艺术学院教绘画和风琴的王多权老师。虽然廖明秀连初一都没读完,也没有经过专业院校培训,但在她身上所散发出的那种农民特有的纯朴以及对艺术的钟情,还是深深打动了这位高等艺术院校的专家。只要有空,王老师允许廖明秀到他的画室看他作画,同时耐心地指点她绘画技法,鼓励她走向艺术殿堂。
随着岁月的流逝,廖明秀的画家梦愈发强烈,她希望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既能养家糊口,又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基于这样的考虑,1998年她回到自己朝思暮想的家乡绵阳,以自己一技之长,顺利地在城区跃进路某幼儿园谋取了一个幼教老师的职位。
泥腿子成“廖葡萄”
当幼教期间,廖明秀结识了绵阳知名的画葡萄高手、国家一级美术师梁德沛老师。梁德沛老师今年73岁,有着60余年的绘画经历,是我国享有盛誉的国画大师苏葆桢 (世称“苏葡萄”)的关门弟子,他对笔下的葡萄有着精深的研究和揣摩,画出的葡萄颗颗玲珑剔透,栩栩如生。几年来,经过梁德沛老师毫无保留地口传心授,以及她本人一遍遍反复揣摩,一遍遍对照实物临习写生,她对宣纸上的葡萄技法和绝窍,从一窍不通到准确把握,从手脚僵硬到笔法娴熟,经历了化蝶成蛹的褪变过程和破茧而出的痛苦经历,其笔下的葡萄也像模像样了。
随着绘画水平的突飞猛进,她的画不仅得到老师的赞许,找她索画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有时一幅葡萄刚画好就有人上门收购,一些朋友甚至直呼她为“廖葡萄”,每每此刻,廖明秀都腼腆地红着脸说:“别!别!别!受之有愧!
眼下廖明秀生活得很悠闲,也很充实,她每天工作之余,就是一门心思钻研画画。有时白天有事担搁了,半夜她也会补上,凌晨四五点起床作画已是常事。她认为,怨天尤人,只会裹足不前。人只要不偷懒,不耍滑,什么理想抱负都有可能实现,就看你去不去做。
(本报记者李方贵文/图)
新闻推荐
文学,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写在《剑南文学》杂志创刊35周年之际
《剑南文学》这个名字,喜欢阅读和写作的人都不陌生。迄今为止,她已经在绵阳的土地上默默滋养了几代人的精神和心灵。目前,《剑南文学》是四川省市州汉族地区除成都外唯一一家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三台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三台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