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新闻 安州新闻 江油新闻 梓潼新闻 三台新闻 盐亭新闻 平武新闻 北川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绵阳市 > 三台新闻 > 正文

文学,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写在《剑南文学》杂志创刊35周年之际

来源:绵阳日报 2012-10-26 04:12   https://www.yybnet.net/

《剑南文学》这个名字,喜欢阅读和写作的人都不陌生。迄今为止,她已经在绵阳的土地上默默滋养了几代人的精神和心灵。目前,《剑南文学》是四川省市州汉族地区除成都外唯一一家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文学期刊,在中国文学期刊界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影响。1977年创刊后,杂志曾数易 其 名 ,《绵 阳 文艺 》、《剑南》,都曾是她使用过的名字;杂志的刊期也由最初的季刊改为双月刊,再改为月刊,现在已经发展为半月刊,成为绵阳科技城的一张文化名片。

3个刊名 和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

2012年10月17日下午,《剑南文学》杂志主编冯小涓正筹划“新时期绵阳文学成果展暨《剑南文学》创刊35周年”系列文学活动的事情,副主编王德宝正在忙着为新一期杂志审稿、改稿。刘大军作为《剑南文学》的老主编,则在文联的院子里,给记者讲起了《剑南文学》创刊35年来的故事。

“回顾《剑南文学》的成长过程,就像是在重走我自己经过的文学路一样。”刘大军从书柜里拿出一本《剑南文学》,一边轻轻地抚摸着,一边对记者说。

1974年,绵阳作家克非创作的小说《春潮急》、母传玉创作的《仇恨》出版,在绵阳地区引起轰动。绵阳地委在所辖的18个县开始成立分管文学的部门,并派专职干部主抓文学创作。

1976年冬,绵阳地区文教局抽调地区文艺调演办公室部分工作人员、地区川剧一团编创人员成立了调研工作室和编辑室,筹办综合性杂志《绵阳文艺》。当时的编辑,从绵阳各县文化馆编印的油印资料中遴选歌颂农业学大寨等内容的诗歌、曲艺作品,编成了《绵阳文艺》试刊号。刘大军说:“《绵阳文艺》试刊号用蜡纸刻写,油印了500册,免费散发至全地区各县区的宣传文化单位。同时,《绵阳文艺》对外发布征稿启事。”

1977年1月,铅印的《绵阳文艺》季刊出版,以发表小剧本、曲艺、故事、乡土小说、歌曲、诗歌以及大量转载作品为主,出版量也增至10000册。刘大军兴奋地回忆:“当时,许多作者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出现在杂志上,别提有多激动了。”后来,地区文艺调演办公室撤销,《绵阳文艺》转由地区文教局文化科主持办刊,抽调吴因易、杨玉生、杨朝光为专职编辑。

刘大军说:“当年,我去成都送剧本路过绵阳时,《绵阳文艺》的编辑叫我参加审稿,当时我觉得通过念稿、唱稿来审稿,选出来的稿件水平并不高。”在今天看来,这样审稿很不科学,但是在当时的绵阳,能够有这样一批人专门来办文艺杂志,已属不易。

《绵阳文艺》第四期刊发的独幕川剧《日夜饭店》、《请石匠》被当年的《四川文艺》选载,杂志由此名声大振,成为继《四川文艺》之后全省第二家有影响的文艺期刊。1977年10月,四川省组织全省文艺爱好者在温江参加文艺座谈会,当时绵阳地区派了10多个人前去参加座谈会,这是绵阳文学首次走出绵阳,与外界进行交流探讨。同年12月,绵阳地委召开地区文艺创作会,绵阳地区18个县共400多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大大激发了绵阳作者的文艺创作热情。

1978年,《绵阳文艺》一度为文化馆主办,杂志上开始发表短篇小说、散文、文艺评论,并按每千字2—7元的国家标准支付稿酬。1979年冬,念稿唱稿集体审稿制度被“三审制”取代。

“我们真正感觉到绵阳文学的春天来了,是在1980年6月四川省召开的第二次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期间。”说到这里,刘大军呷了一口茶,显得有些激动。当时,绵阳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绵阳代表团团长谢能勋召集代表团专题讨论如何办好《绵阳文艺》,决定向社会公开征集刊名,向四川省出版总社申请公开发行刊号。当月,在“剑南”和“太白”两个名字中,最终圈定“剑南”作为刊名,《绵阳文艺》正式更名为《剑南》。

1981年,《剑南》文艺季刊在四川省出版总社获准登记,开始在省内公开发行,地委宣传部批准成立剑南文艺编辑部。“我就是这个时候开始在《剑南》任编辑的,地区行政公署给我们下达了文化事业编制。”到1984年初,绵阳地区机构改革结束,地区文化局成立,《剑南》改由地委宣传部主管、地区文化局主办。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剑南》开始于1985年刊登长虹电视机广告,以增加办刊经费,杂志逐渐开始自负盈亏,同时,《剑南》开始发布彩印版,大气漂亮的杂志在当时的许多刊物中显得很上档次。《剑南》在绵阳的地位逐渐上升,各县文化馆积极送稿,有时甚至一天有高达100多篇稿件送至编辑部,新闻、时评等文章也开始在杂志上刊登。

1986年,《剑南》根据原地区行署的决定休刊。同年4月,绵阳市文联成立,《剑南》文艺编辑部划归为文联直属文化事业单位。

198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核准登记国际国内公开刊号,《剑南》更名为《剑南文学》,并沿用至今。期刊由季刊改为双月刊,由绵阳市委宣传部主管、绵阳市文联主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谢能勋任主编,市文联副主席谢宗年任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配备编制8人(后增至10人)。

1995年1月,时任市文联副主席、党组成员的刘大军兼任《剑南文学》主编,郁小萍任副主编。2001年1月,经四川新闻出版局批准,《剑南文学》改为月刊,2006年1月改为半月刊。

2008年“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剑南文学》杂志社迅速派人到九洲体育馆扶助受灾群众,组织作者深入极重灾区采访创作,并编辑出版大地震纪念特刊,免费赠送灾区群众,在安抚情绪的同时,激发他们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勇气。此后连续四年,《剑南文学》杂志社都在“5·12”前夕推出大地震纪念特刊,用文学的方式记录灾后重建的感人事迹。《剑南文学》杂志因此被全国期刊协会评为抗震救灾先进单位。

2011年1月,冯小涓出任《剑南文学》杂志社主编,王德宝任副主编。杂志社新领导班子着力将《剑南文学》打造成为绵阳科技城的一张文学名片,在提高半月刊纯文学品位的同时,推出了“当代作家专号”,设立了“道融民舟”杯年度优秀作品奖,团结了国内大批作家和本地作者,进一步为绵阳营造了浓厚的文学创作氛围。

自1977年到2012年10月,剑南文学杂志社编辑出版刊物334期,推出增刊(特刊)22期,编辑出版《剑南书系》、《剑南文汇》、《剑南文丛》3套共36册,发表作品近30000篇,召开创作会、笔会、改稿会、作品讨论会近400次,300多篇作品被国内文学选刊选载,获得国内文学界的广泛赞誉。

王德宝说,经过35年的努力,绵阳作协机构从无到有,全市9个县市区已有6个成立了作家协会,一些行业、单位成立了文学社团,基本实现了文学组织网络全域覆盖。《剑南文学》和市作协一起,千方百计开展各种文学活动,加强同各地作协的横向交流和对各县市区作协的联络辅导,利用改稿会、研讨会、座谈会等方式,扩大本地作家作者视野,激发他们的创作激情,为出人才出作品、不断推动绵阳文学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硕果累累 出人才出作品的摇篮

“我接触文学还是比较早的,但是真正开始专注于文学,还是在与《剑南文学》结缘以后,这本杂志培养出了很多优秀作家。”刘大军是从《剑南文学》中走出来的知名作家之一,说起这本杂志,刘大军笑着把《剑南文学》比作他的文学老师。

1980年10月,在刊名征集工作结束后,剑南文学编辑部开设了为期半个月的文学创作讲习班。当时吸引了来自绵阳地区的350名文学爱好者,聚在一起探讨交流文学。回忆起当时参加培训的日子,刘大军说那是自己在文学上有极大进步的一段日子,也经常因为不同的观点,与其他人争论。为了培养更加优秀的文学人才,编辑部在1984年组织召开绵阳青年作者诗歌研讨会,召集全市热爱文学的作者一起品鉴征集到的作品,进一步刺激了绵阳文学的发展。

当年,《剑南文学》编辑部还在绵阳开办了文学讲习班,利用每周六晚上、周日下午为广大文学爱好者讲学。为了扩大学员队伍,编辑部在绵阳不少地方都贴了招生简章,甚至到跃进路口的菜市场上,摆摊子招了3名爱好文学的学员。这些文学爱好者里既有教师,也有工人,他们不分年龄,不分工种,都怀着一颗对文学热爱的心来讲习班学习。《剑南文学》办出了名气,获得了领导和文学界名人的认可。著名文学家沙汀在看过《剑南文学》之后,对这本杂志给予了高度的赞赏,并给《剑南文学》题词,希望编辑部努力办好杂志,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文学作者。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四川省分会副主席周克勤曾寄稿给《剑南》杂志,并来到绵阳为当地文学爱好者讲课,与大家一起体会文学创作给人带来的欣喜。曾任中国青年报社社长兼总编的张黎群、著名诗人流沙河也曾为《剑南》写稿。越来越多的文学名家稿件刊登在《剑南》上之后,许多的绵阳文学爱好者都争相往《剑南》投稿。

刘大军告诉记者,类似于他这样从《剑南文学》中走出来的作家还不少,现任《剑南文学》杂志主编的冯小涓,就是一个典型代表。1985年,从绵阳卫校毕业的冯小涓还只是三台县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士,出于心灵深处对文学的痴爱,她在工作之余,与马培松、野川等人在三台县办起了诗社,同时把搜集到的诗社成员作品油印成册,供大家鉴赏交流之余,也向《剑南文学》投稿。当时的冯小涓只是本着对文学的热爱,在诗社里写一些作品,根本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会成为《剑南文学》的主编。

1985年春天,《剑南文学》的编辑雨田和刘汤专程赶往三台县人民医院,找到了正在值班的冯小涓,为她讲诗歌创作,分析她诗歌作品的优劣。这件事情让当时的冯小涓十分意外和感动,更加坚定了她对文学创作的信心。1990年,当时在绵阳日报当记者的冯小涓写了一篇名为《黄毛兔子》的小说寄给《剑南文学》,编辑部不仅采用了,还加编者按,发在了当期杂志的头条。冯小涓至今仍激动地回忆说:“当年,对于我这种既没关系,也没发过啥作品的文学爱好者,《剑南文学》能如此抬爱,让我万分感动,也让我肯定了自己在文学创作上还是有一定的才能,也才在文学之路上继续走了下去。”1995年,冯小涓前往西北大学作家班进行系统学习,与更多文学名家一起学习交流。时至今日,冯小涓已是全国知名女作家,出版著作五部,并获得了各种文学奖。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如果没有《剑南文学》,可能我的文学梦已断,也许今天我也还是一个医务工作者,不会出版自己的作品集。”

冯小涓说,经过35年的艰苦耕耘,绵阳已经成为四川的文学重镇。绵阳市作家每年在省级和全国性刊物上发表作品数百万字,出版书籍50余部。形成了以克非、吴因易等为代表的老、中、青三代作家队伍,中国作协会员22人、省作协会员189人、市作协会员643人。这支创作队伍在全国和四川文学界都有一定的影响力,有站得住、叫得响的作家和诗人,并屡获全国和全省大奖。在一至六届四川文学奖、巴蜀文艺奖评选中,绵阳作家诗人获奖数名列全省前茅。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四年中,绵阳作家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上千万字的报告文学、小说、散文、诗歌,集体采写创作了长篇报告文学《挺起不屈的脊梁》,真实记录了绵阳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坚强不屈、重建家园,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历程。

近年来,《剑南文学》不惜人力物力,加大了对本土文学创作的扶持力度,和市作协联合举办了各种文学创作活动,用较多的篇幅发表绵阳本地作者的作品。

从《剑南文学》走出去的优秀作家不计其数,在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家之后,《剑南文学》也成了绵阳文学界最响亮的一张名片,在绵阳文学界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剑南文学》是绵阳文学界最老的刊物,而我相信,只要文学不消失,这份刊物也将永久地存在。”刘大军对《剑南文学》有着深厚的感情,从他溢于言表的神情中,我们看到了这份刊物带给这些文学爱好者们永不磨灭的影响。

35载艰辛岁月 见证社会发展

《剑南文学》35年走来,不但发现和推出了大批的文学创作人才和优秀作品,也见证并记录了绵阳35年的社会发展。《剑南文学》所刊发的作品有数十篇获省市级奖并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杂文选刊》、《文学大观》、《读者》、《特别关注》等报刊选载。刊物先后获得四川省委宣传部、中国期刊协会奖励,并多次被《新闻出版报》、《文汇报》、《当代文坛》、四川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评介。在四川文学界特别是川西北地区,《剑南文学》有着较大的影响力,是绵阳的一张文学名片。

有人说,一本有内容的书,其实就是一个时代最有力的见证。读书,读的就是岁月的沉淀。《剑南文学》35年的历史,也是绵阳乃至社会发展的一个见证。在创刊初期,《剑南文学》受时代限制,也是“唱中心、写中心”的一本刊物,并不是以文学为主的杂志,政治上批斗什么,刊物上就集中发表什么,这对文学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刘大军说,创办文学刊物就必须要了解文学以及刊物自身的规律性,而文学本来就是要写人所见、所闻、所思的。

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剑南文学》开始更多地刊登反映老百姓生活工作的作品,重点反映城市和农村以及各行各业的改革,“包产到户”、“万元户”、“计划生育”等一系列新鲜的词语也开始出现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四川文艺》选登的《剑南文学》发表的漆丰的小说《洗鸭肠子的姑娘》,反映了知青返城自谋职业,倡导劳动光荣的主题。蒲毅的《戳客》则活灵活现地展示出了在80年代实行承包制后,竞争加大,分配差距开始体现出来,人际关系逐渐发生的微妙变化。

到了90年代初期,绵阳建市后,开始大跨步地发展起来,这个时候,体现绵阳建设成果的作品也大量涌现出来。母碧芳的《武引工程》、商欣《山魂水魄》等文学作品,反映出绵阳水利工程的建设,展现了绵阳的巨大发展。“当时的文艺界承担着很大的社会功能,重点工作就是深入老百姓的生活,到市政建设中采风写作。”刘大军直了直腰,继续说道:“我们当时搞创作,就是用文字来展现百姓生活,为了写出好文章,我们当时经常前往绵阳各个县调研,深入基层去感受人们的生活。”虽然当时的文学创作更多的是反映绵阳建设发展的文章,但实际上,90年代文学创作的写作构思已经脱离了脸谱化和高大全的模式,作者自我发挥的空间很大,形式各异、内容丰富的作品开始进入杂志中,这也是绵阳文学界与外界勤于沟通交流的结果。

10月18日,《剑南文学》老编辑、著名诗人雨田前往北京进行巅峰诗歌创作交流,临行前,他对记者说,经过35年的文学交流,绵阳市接待了包括中国作协在内的采访团、洛杉矶华文作家采访团等国内外文学团体,接待了很多国内外著名作家、汉学家和评论家,其中包括王蒙、莫言、陈忠实、贾平凹、舒婷等数十位当代名家。他们为绵阳带来了新的文学风潮,留下了珍贵的人文积累。时至今日,绵阳文学界与外界的交流越来越多,与全国各地的文学界联系也越来越频繁。这几年,全国各地很多作家来绵交流文学创作心得,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就曾于2002年来到绵阳,与绵阳作家一起探讨文学,鉴赏文学。

《剑南文学》35年的办刊经历,注定了这朵绽放在绵阳土地上的文学奇葩将继续一路留香;《剑南文学》这张文学名片,必将在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乘着十八大胜利召开的东风,为绵阳科技城的发展和进步,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本报记者 田明霞 实习生 钱双)

新闻推荐

三台全面治理 城区噪声污染

本报讯为着力解决县城主城区噪声污染问题,切实保障广大市民身心健康,进一步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为广大居民营造一个安静、有序、文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三台县大力开展噪声污染治理工作。...

三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三台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文学,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写在《剑南文学》杂志创刊35周年之际)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