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耀予
今年28岁的何爱坪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现任三台县永新镇永胜村党支部副书记。2009年,他怀着把家乡的米枣推向更广阔的市场的想法,毫不犹豫地辞去了别人眼中的好工作,加入到大学生村官队伍。三年如一日,何爱坪在素有“中国米枣之乡”的三台县永胜村,利用自己专业特长帮助村民发展米枣产业,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渠道,赢得了乡亲们的认可和赞许。
利用所学知识
回乡发展米枣产业
永胜村是“中国米枣之乡”和省级新农村示范片第一入口区域,毗邻“崭山米枣”原产地崭山村,有较好的米枣产业基础。作为土生土长的永胜村人,何爱坪从小目睹米枣产业的发展,全村几乎家家都种植了枣树。然而由于传统生产投入较大、保鲜和深加工技术不成熟等原因,米枣带给群众的收益却不太高。
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何将米枣产业发展壮大,尽早让家乡的父老乡亲致富奔小康,成为何爱坪最大的心愿。2009年,何爱坪毫不犹豫地辞去了成都皇牌农作物科技公司陕西片区经理的工作,参加了全省“一村一大”选聘考试。“我要把自己4年的大学专业知识积累以及2年的销售经验带回家乡,用知识和汗水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何爱坪信心满满。
提高技术含量
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做大米枣产业要从哪些方面下手,怎样才能帮助群众增加收益?”这个问题始终围绕着何爱坪。为找到问题的根源,何爱坪深入田间地头,倾听农户对米枣种植销售的诉求。
在与农户的交流中,何爱坪认为由于缺乏种植技术和有效的市场营销方法,使米枣存在较大的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于是,他多次利用假期和周末,自费北上陕晋、南下海粤,向以前供职企业里的专家取经,向曾就读大学的导师请教,从生产技术和销售手段两方面调整发展思路。
2010年,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其父母的资助下,何爱坪投入10余万元成立了三台县科鑫农化种业有限公司永新分公司,开展农资经营,提供农技服务。为提升米枣的技术含量,何爱坪与崭山米枣专业协会合作,组建了崭山米枣专业协会技术支持中心,共同探讨绿色米枣种植技术、果农生产补贴、崭山米枣产品研发以及果品市场开发工作。通过改良技术、降低成本、规范市场运作,如今,仅米枣种植一项,村民每亩纯收入就可达1.5—2万元,比2007年增长了三到四倍。
延伸产业链
提升米枣文化内涵
“怎样才能延伸产业链条,充分挖掘米枣的价值?”何爱坪又开始计划如何提升米枣的文化内涵。
经过仔细琢磨以及对市场的潜心分析,2010年米枣收获季节,何爱坪提出根据枣树树龄、稀有程度及果品品质划分档次,重新定位市场。这一想法得到群众的积极响应,首年推出来的“百年以上古树”米枣大受欢迎,首批上市近两万件古树米枣产品供不应求,实现销售收入50余万元,成功地打出了又一张米枣文化牌。
如今,何爱坪又开始研发米枣枣芽茶,不仅为果农在米枣产业链上另辟了一条增收蹊径,还将促成枣与茶的文化结合,进一步提升米枣的文化内涵。
盐亭建成全市首家村级“非遗”传习所
本报讯 记者昨(11)日从市文化局获悉,盐亭县茶亭乡龙前村龙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日前建成,这是目前绵阳首家村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
盐亭县茶亭乡是四川省民俗文化之乡,该乡龙前村拥有水龙、蚕龙、桃子龙等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加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保护,盐亭决定在龙前村建立龙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
龙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主要开展当地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保护工作,设6个陈列室,分别展示了水龙、蚕龙、桃子龙3项省级非遗名录项目和正在整理保护的非遗项目“岐伯行乡”的实物、图像、文字介绍。同时,传习所还设有培训室,通过播放光碟、代表性传承人现场教学等形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活动。
(周大文本报记者梁明)
新闻推荐
本报讯在日前举行的绵阳科技城产学研协同创新暨成果转化对接大会上,三台就县校合作与四川农业大学签署了协议,四川三台剑门泵业有限公司、绵阳佳联印染有限责任公司、绵阳佳禧印染有限责任公司、三...
三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三台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