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蜀连
艺术简历
秦天仑,1950年出生于成都。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兼山水画专业委员会主任,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扇面-空谷无声
峨眉途中
松荫清趣
岁月
团扇-归牧
千里共婵娟
秦天仑先生的山水画,毫无程式化的束缚,始终有散淡野逸的潇洒自在。他的作品,往往藏有一种时空错位石壁高垂、隐隐残霞淡淡遥山之感,墨色交融,斑斓闪烁,带着观者进入画面里那一个个洗心去饰的清凉世界,返璞归真,观照内心,贴近那碎碎点点旖旎纷飞的金色池塘,寻找灵魂的意境。
秦天仑先生是一位通透旷达的艺术家。
他的山水画,墨色淡雅,幽郁清朗,骨气端翔。中国当代山水画,风格迥异,异彩纷呈,不仅各自叙述着大自然山水显现的形象以及意象之美,更表现出艺术来源于生活且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精神认知。但是,不可否认,艺术家们的个性却是千姿百态,艺术表现形式与叙述语言更是迥异万变,唯一不变的,是每一位艺术家精神层面的释放与笔墨交融之间对艺术表现形式的思考,而这些思考将会给自身作品带来特定的属于自己的绘画符号。
很显然,天仑先生的山水画是毫无程式化束缚的。他的作品,大多数并无传统山水作品所具有的宏阔逶迤气势逼人浩瀚博大,却深藏中国山水的清丽、空灵、润泽与沉静。他的笔墨、构图、色彩始终散发出一位散淡野逸之人的潇洒自在,朦胧清晰,变幻洒脱。他绘画无拘无束,赋予作品独特的灵气与内涵。早前,曾读过他的一些作品,如《岁月》《梨花春雨》《涪江所见》《水之韵》等等,水墨运用浓淡枯湿,笔锋犀利,洗练率真,颇有闲云野鹤的妙趣,因而印象十分深刻。
提起秦天仑先生,不得不说起他大家庭的特别。秦氏家族,兄弟姐妹七人,家里却出了三个画家,三兄弟各擅其长都画得好。其中,尤其以名闻中外的花鸟画家秦天柱先生为代表人物。因而,见到天仑先生之前,我首先想到他是天柱老师的哥哥,因为搞不清楚兄弟之间的排序,于是就产生很多的想象。以为他一定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或许背微驼,精气神都呈老态。待我来到和悦艺术馆,与天仑先生见面时,才发现现实与想象是多么的截然不同。
只见他身如修竹,面容清朗,敏捷矫健,谈笑如春风拂面,思维如智者舒张,随和练达,朝气勃勃。他笑着说:“我从来不去想自己的年龄,也不喜欢过生日,不喜欢每年提醒自己又老了一岁,所以很多人看不出我的实际年龄。”近年来,他更是悟透生命的本质,作为画家的他,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做减法”。他减少各种应酬,留出很多时间静思、阅读、写作、画画、弹琴、养花、养鱼。他说:“画画,其实只是我无数爱好中的一个,我喜欢写日记,弹电子琴,拉二胡,弹吉他,养兰草,养鱼,淘古玩,喜收藏,人生如白驹过隙,自在自乐丰富就好。”除了绘画,天仑先生养兰草、养鱼付出的劳动更多,但一看到身边生机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象,他会瞬间荣辱皆忘陶醉其中,宛若暖风疏狂,春风揽胜。他如此坦率通透,清澈的灵魂,淡泊名利的散淡,既能洞察到眼前事物的深处,又能洞察到自己心灵的深处,完全具有一位追求生活艺术化的典型的成都“玩家”望人间三尺甘霖,看一片闲云起处的自在逍遥。记得很早以前,读木心的《云雀叫了一整天》,里面有一句话印象深刻:玩物丧志,其志小,志大者玩物养志。恰恰契合哲学家费尔巴哈的“感性的东西是第一性的,没有感性的东西,就无所谓精神的东西。”由此可见,精神是由某一些物质“外化”而来。与天仑先生聊到这个问题,他说自己很欣赏玩物养志的观点,他说:“一个艺术家,特别是国画家,不可能不喜欢收藏一些自己喜欢的玩意,避免不了家里有一些大大小小的藏品,不是因为这些藏品的价高价低,而是生活中的乐趣与味道。”
“特定的年代,使我们这代人中的大多数失去了入高等学府深造的机会;清贫的生活,使我们自学绘画之初连一张宣纸都成了难得的奢侈品;身在异乡山野,更无条件拜师学艺了。”回忆过去艺术道路的艰辛,天仑先生至今唏嘘难忘。1950年,天仑先生出生在成都市。“我家祖辈三代都出生于成都。”他的祖辈是商人,爷爷曾经参加过四川的“保路运动”。“本来家里七兄妹,但不幸老二去世了,我是老六,天柱是老七,但很多人分不清楚。”很小的时候,由于家境贫寒,根本没有笔墨纸张,他就用粉笔在地上画,有时候从自己家门口,一直画到邻居家门口。由于天性使然,上学时,天仑就开始用一个小册子画连环画送给班上的同学。1969年,秦天仑下乡从成都来到四川平武县,在贫瘠荒凉的山野乡村里呆了三年。“当知青时,我看了《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剧后,就用水粉和线描的形式画这些题材。”1972年,他进入江油长城钢铁厂成为一名油漆工人。“我记得,哥哥天林把我和天柱召集起来开了一个三兄弟的家庭会议,哥哥天林说,难道你们两个没有任何追求吗?于是,在哥哥的督促下,我们三个各自选择了自己绘画的主攻方向,天柱画花鸟,我画山水,天林画花鸟并研习书法。”于是,三兄弟开始在艺术道路上各自勤奋地耕耘。不久,在工厂里的天仑,很快因为自身的艺术才华与文笔进入厂部工会当了宣传干事,而后进入厂矿子弟校当了一名美术老师。在工厂里,他坚持艺术追求,坚持写作。“记得写了一篇关于在山沟里发现兰草的散文《素心兰》,在成都获奖,当时是著名作家周克芹先生给我颁的奖。”12年后,已经三十五岁的他终于回到故乡成都,三十六岁进入四川省政协书画院一直工作到退休。
他追寻那份灵魂的安宁,深刻去感知“道”与“禅”,以及生命中自然与人的存在与虚无。他赋予作品耐读的意境,在苍烟野水、茅屋小溪、险桥农夫、秋野古树、乱山厚叠间,传递出对大自然贯穿的强烈而真挚的爱。他认同人类生活有三个层面的说法,即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灵魂生活。他理解所谓的灵魂生活就是对哲学、佛学、人生、宇宙真谛的探索和领悟,对色与空、实与虚的领悟,而与此同时,以出世之心做好入世之事,这就是一种修行。因而,他对山水画的长期探索,始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认知。“我对那些阔论传统、技法、笔墨等等不以为然,我个人认为,艺术首先是对美的感悟,对美的理解,内心感悟到了山水与灵魂的交融之美,作品传递出来的技术层面与艺术层面对美的诠释又有很大区别。”因而,读天仑先生的作品,完全可以感觉到其作品与他的精神境界的契合。会读到他作品气息里漫溢的独特性与禅意味道。
他的大多数作品,气息野逸,恬静脱俗,令人恍若误入一个空灵氤氲的世外桃源,令人驻足深思,且神思缥缈。我个人很喜欢天仑先生山水画的格调与味道,尤其是他对秋色的演绎。或色彩叠加或淡墨疏朗,皆是视觉清新扑面,有气韵灵动之感。如作品《暮韵》:浓淡枯湿,秋色野树,孤村群鸟。他喜欢秋色,因而常用赭石色。但他运用时却细腻用心,色彩富有层次感,画面构体追寻出其不意。他喜欢写生,却又追寻吴道子的精神境界。他给我讲了一个古时候的小故事:“当年吴道子、李思训奉皇命为大同殿作壁画,同去嘉陵江写生。李思训画稿盈舟,吴道子只饮酒不动笔。归来作画,李思训三月乃成,吴道子一夕挥就,皆各尽其妙。”他捕捉云归岩穴、寒潭浅处的意境,外出采风观察入微、默忆于心。作品《雨后蜀山》有云归岩穴蜀山幽幽之感,不仅画面洋溢出大气磅礴、气势逼人之感,画家还把蜀地大山之峭壁陡悬、江水滔滔之感表现得淋漓酣畅。画面中:高耸如云的石壁大山,云雾缭绕的叠翠,捕鱼的两只扁舟,飞翔的鱼鹰,一个多么宁静的自然与人相处的清澈环境。我们虽然看不见那宽阔无影的滔滔江水,却又在耳畔仿佛听见了滔滔江水缓缓流淌的隐隐声音。
从天仑先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到他在创作过程中的细腻思考,以及艺术表现力上的天赋。在创作中,他毫不掩藏自己的观点,他说:画家在创作时,一般的规律固然是立意在先,即“意在笔先”,然后往往在创作过程中却会发生“意随笔生”的现象,就是说在创作过程中一些偶然的出乎意料的笔墨效果会让画家受到启发,从而引申出与原有立意大相径庭的更佳画面。“我的不少好作品,最初都只是个大概思路轮廓,最后出现的具体效果都是在创作过程中‘意’与‘笔’、必然与偶然不断碰撞中完成的,这也是艺术劳动尤其写意画有别于其他劳动的重要区别之一。”
一位艺术家,他的艺术天赋往往与勤奋、坚持、旷达有关。天仑先生在中国山水画道路上的长期探索,深谙“景”与“情”、“虚”与“实”之间情景交融的空间转换与艺术表现,更懂得自身情感、思想在艺术中的释放与传递。很显然,即使作品审美趣味的原型是同一意象的事物,但艺术家在自己的精神意识里形成的画面景象却各不相同,因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也充满个体差异。天仑先生在生活中富有天趣,多才多艺,性格散淡,在山水画的创作中却始终有自己独到的见知与独特视觉。
天仑先生个性上的清味寡欢散淡从容,精神上的丰沛丰厚善思脱俗,赋予其山水画作品清雅隽秀的气息与独特的艺术魅力也就不足为奇了。他作品的明净简洁以及淋漓沉雄,与他生活中的丰富情趣交相辉映,便构成了他至今为止充满个人魅力的整幅生活画卷。
新闻推荐
四川经济日报讯(记者黄晓庆)3月12日,记者从四川省林草局获悉,绵阳市王朗无人机综合验证基地建设战略研讨会暨授牌仪式于3月10...
平武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武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