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向远模(平武县民俗顾问)
□记录:记者裴玉松
十年前,我已经57岁了。当时组织顾虑到我年纪较大,灾情严重,觉得不安全,不批准我上灾区一线。几经周折后,我终于在震后第二天,申请去了灾情最重的南坝镇。后来,我又去了灾情也十分严重的平通镇,抢拍受灾后的照片。
我当时想紧接着肯定要灾后重建,必须多拍些照片做历史资料。我作为第一位专业摄影人到达现场,就是为了留下珍贵的历史遗存,再苦再累都要坚持下去。
哎,一晃都十年过去了哦!这些年来,我基本上每年都要去南坝和平通等重灾区记录最新的变化。你看现在的南坝受灾群众,全部都住进了漂亮的洋楼,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发展的实惠。重建前的江油关,之前就一个石碑,简陋得很!灾后重建中,江油关作为三国文化的重要地标进行了打造,不管是从规模上还是设计上,我觉得很有特色亮点。来南坝旅游的游客,都喜欢到那里去留个影。
再看看今天的平通,可以说是一天一个样。我还要特别提一下平通现在搞得很好的旅游,特别是桅杆村的梅林。每到梅花盛开的季节,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来到这里耍,带动了当地发展。短短十年,今天的平通,比震前不知道好了多少倍!看到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真切感受到祖国的强大,还有就是灾区群众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作为一个记录者,我觉得改变最大的就是从江油到平武这段路。你们年轻人不知道震前这条路有多窄、弯道有好多、路面稀烂,经常出车祸!灾后重建中,政府对这条路进行了截弯取直,对路面进行了加宽,还在路面铺了沥青。你看现在走起来比以前方便多了,这是我真切感受到的变化。这条“生命线”通畅了,对我们平武的灾后重建和现在的发展帮助肯定很大,你说是不是?
每逢“5·12”纪念活动,我都要到南坝和平通去参加。为啥?因为我几乎全程见证了河北人民艰辛的付出,也感受到了我们灾区的群众对他们深深的感恩之情。他们在酷暑寒天为灾区群众修房子、修路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真是不容易啊!我要用镜头记录下这些珍贵的历史画面,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晓得幸福生活得来不易!
我专门建了一个资料库,里面有抓拍的群众自发组织的感恩纪念活动,还有群众自发做感恩横幅这些场面。“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住进新房子了”“感谢河北人民”……这些类似的感恩标语,我这里还拍有很多。你看我拍的照片,大家脸上的表情都十分自然,大家的感恩之情是真正发自肺腑的。
今天的平武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离不开各界爱心人士的倾力关怀。从地震到现在,我将当时拍摄的珍贵照片进行了归类,出了大概十本画册。从这些画册名字就晓得要反映的主题,比如《从废墟上崛起》《浴火重生的新平武》等,可以说都是客观、真实地反映我们平武这十年来沧海桑田般的变化。
现在我们正在全力推进脱贫攻坚,这对平武全县人民而言,也是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平时也在持续关注南坝和平通这些灾后重建的乡镇,继续用镜头记录下群众在出行以及发展方面的美好瞬间。我今年已经67岁了,我只要活着,就要继续用镜头为平武留下历史的记忆。
“5·12”汶川特大地震过去已经十年了,为充分展现十年来绵阳的巨变,本报推出《感恩奋进·十年巨变——“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特别报道》,开展“我这十年”主题征文活动,诚邀社会各界人士通过讲述身边故事,见证十年巨变。(篇幅1500——1800字,投稿邮箱:myrbywb@163.com)。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裴玉松)近日,“汇聚青春力量,助力脱贫攻坚”,上海师范大学“智能英语云课堂”公益项目启动仪式在平武县响岩镇中心小学举行。活动现场,上海师范大学与平武签订了合作协议,并为该县5所小学授...
平武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武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