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沈艳燕(平武县牛牛乡村旅游开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记录:记者裴玉松
我至今还记得十年前那场大地震带来的伤害,真的太惨了。地震那几天,我一直在绵阳当志愿者,深深感受到受灾群众的伤痛。地震过后,随之而来的就是重建家园。当时我就想,能为大家做点啥子?最后将目光放在了羌绣上。
为啥呢?我们家就是羌族,对羌绣还是有感情的。加上我之前有创业经历,觉得发展羌绣是一个费时费力不多的好门路,可以解决广大妇女居家就业的问题。当时,我就跟老公商量,决定留下来做羌绣产业,帮老百姓搞发展。但没想到后面会遇到那么多困难,还好我们坚持下来了。
为了摸清清漪江流域羌绣绣娘的实际情况,我经常带着干粮和矿泉水就出门,到老百姓家里去做调查。那时,我把平通等几个乡镇都跑遍了,饱一顿饿一顿是小事,地震后山河破碎,随时还有生命危险。调查结果让我震惊,全县仅有几位七八十岁的老绣娘!这让我感到对羌绣进行挖掘保护已经迫在眉睫,必须逐步培养中青年妇女加入进来。当时,大家都没啥概念,觉得靠羌绣不可能赚钱。而我要做的就是不断地给她们加油鼓劲,让她们看到希望,走出伤痛。
后来,我们专门成立公司,把分散在各地绣娘们的作品收集起来统一包装。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的时候,我们以“感恩奋进”为主题,把这些作品在全国6个省市进行巡展,反响很好,也坚定了绣娘们的信心。我那时给大家说,整得好我们可以上央视,让全国老百姓都看看我们的羌绣作品。当时,大家都觉得我在吹牛,在各界的关爱和帮助下,我们后来还真的上了央视。这些事情,在无形中转变了大家的观念,提升了大家搞羌绣的信心。
为了把羌绣做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我们筹备建立了羌绣产业园,目前投资已超过2000万元。产业园之所以设在牛飞村,主要是考虑这里跟分散在清漪江流域的绣娘们隔得比较近,请外面的老师专家们来培训比较方便,也让绣娘们晓得我们不得抽身走人。我当时告诉自己,不管有多难,都要把羌绣这个产业做起来。
后来,我逐渐意识到,羌绣作为“非遗”,与旅游有天然的融合性。这些年来,我们十分注意深挖羌绣的文化内涵,并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起来。2016年和2017年,我们的羌绣文创产品连续两年走进联合国。今年,我们的文创产品将再次走进联合国,向全世界展示羌绣的美。据我所知,我们是国内唯一一家连续三次受邀走进联合国的羌绣文创公司。
在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建起走马羌寨,锁定旅游、羌绣文创产品和平武农家土特产销售三大业务,探索出了“公司+培训基地+绣坊”的羌绣发展模式,已带动200多人居家就业,产生经济价值1780万元。我们还成立了合作社,坚持以传承羌文化为核心、以留住乡村记忆为载体、以农民致富为根本,打造“田里种稻米、水里养泥鳅、寨里学羌绣、村里看展览的”民族地区旅游综合体。
现在,我们的绣娘从最初的几名增加到3000多名,羌绣产业也慢慢发展起来了,帮广大居家妇女找到了一个好的致富门路。一路走来,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还有各界人士的倾心关注与扶持。用一句话来概括我这十年,就是“一针一线,绣出一个大产业”。我现在越来越觉得,羌绣产业涉及千家万户,要真正做好、实现可持续发展很不容易,但我愿意再用一个十年,来把这个事情做好。
“5·12”汶川特大地震过去已经十年了,为充分展现十年来绵阳的巨变,本报推出《感恩奋进·十年巨变——“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特别报道》,开展“我这十年”主题征文活动,诚邀社会各界人士通过讲述身边故事,见证十年巨变。(篇幅1500——1800字,投稿邮箱:myrbywb@163.com)。
新闻推荐
华西都市报讯(黄博记者姚茂强)绵阳市平武县食药工质局平通所近日会同平通镇政府召开了一次乡村旅游接待培训工作会,参会单位有公安、旅游等相关部门。此次会议,共签订发出监督意见书29份,食品经营...
平武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平武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