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新闻 安州新闻 江油新闻 梓潼新闻 三台新闻 盐亭新闻 平武新闻 北川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绵阳市 > 平武新闻 > 正文

打出扶贫“组合拳”“一村一品”摘穷帽——平武县龙安镇贫困村***纪实

来源:绵阳日报 2016-05-05 21:27   https://www.yybnet.net/

龙安镇是平武县城所在地,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21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全镇共有贫困人口716户2340人,贫困村5个,分别是两岔河村、莫鱼沟村、石人村、铁龙堡村、义佛山村。

***、精准脱贫工作启动后,在平武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相关单位的大力帮助下,龙安镇立下愚公志,举全镇之力与帮扶单位一起,以“一村一品”建设为出发点,采用“三三制”来筹集资金发展特色产业(即镇政府出一部分资金,帮扶单位出一部分资金,农户自筹一部分资金),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让贫困村产业发展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新引擎”。

□ 本报记者 苏东华 文/图

A***

一条致富路通到贫困村

如果贫困村还是一条条羊肠小道晴通雨阻,不仅造成村民出行难,也成为村民致富的“拦路虎”。近日,记者在龙安镇看到,一条条宽近4米的水泥路直通各贫困村。

莫鱼沟村是龙安镇最偏远的村,离平武县城30公里,解决出行难是当地几代人的梦。过去,村民到县城要几个小时,2015年底,在龙安镇与有关部门的帮扶下,莫鱼沟村一条10公里的村道全线贯通,让村民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窘境。“真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从村里走水泥路进城。”75岁的村民卢德林说:“过去,我们最怕生重病,要请10多个人用滑竿把病人抬进医院,走小路也要4个多小时。”“现在好了,水泥路通到村上,我们到县城办事方便了,只需一个小时。”“要想富,先修路,只有路通后才能发挥资源优势,大搞产业发展。”近年来,为解决各贫困村的出行难,龙安镇把修路一事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来抓,在平武县委、县政府和县级部门的帮助下,多方筹集修路资金,5个贫困村已经全部通上水泥路。

B精准帮扶

一对一“扶”出美好生活

石人村李家山组村民安绍华常年多病,不能做重活,且家中还有一个女儿在读书,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困难。2014年,安绍华被确定为贫困户,龙安镇为其解决了低保、特困救济等。在帮扶部门的扶助下,安绍华还养殖了4头母猪,一个母猪最多可产20个小猪,让这个贫寒家庭的生活得到了改善。“这两年小猪仔的价格不错,每头小猪可卖到千元。”42岁的安绍华感激地说:“不是政府的帮助,我家的生活不知如何过下去。”

在铁龙堡村,一些农户门前贴有《贫困户公示牌》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帮助明白卡》,公示了贫困户的收入、每年的增收目标、产业等信息,还有帮扶单位、帮扶责任人的姓名和电话。“有了这些公示牌,家中一旦有事情,方便与帮扶单位联系,他们给了我们很多温暖。”78岁的老人何文奇说。

“不是党委政府和乡亲们的帮助,我家的生活越过越困难。”49岁的铁龙堡村青岩里组村民韩天淑说起自家的困难时,眼含热泪。原来,她丈夫患上“怪病”,常年卧病在床。2015年1月31日凌晨1时许,韩天淑在医院照顾丈夫时,家里又突发大火,这家人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当时大火把房屋烧得干干净净,就连一件换洗的衣服都没有。”韩天淑说,但她回家看到另一个场景,让她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各级政府部门、邻居都来了,还拉了一车吃的、用的、穿的物品,帮助她家渡过难关。龙安镇和民政部门还采取“一对一”的帮扶,帮助她家修了两层新房。

在扶贫中,龙安镇精准发力,实施“一村一品、一户一法”,精准锁定扶贫对象,打出扶贫“组合拳”。市统战部,平武县委办、县民政局、县科教体局、县水务局分别对莫鱼沟、义佛山、铁龙堡、石人、两岔河等贫困村进行了“一对一”结对帮扶,提供技术支持、落实帮扶资金,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项目,努力实现“能脱贫、富得起、不反复”目标。

C精准脱贫

“一村一品”对症摘“穷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龙安镇摸清“家底”,找准“穷根”,对症“下药”,认真做好5个贫困村产业规划编制,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农户发展增收的难题。记者对5个贫困村走访后,发现各村特色产业正在稳步推进,“零产业”村将变成“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真正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我们隔三岔五要对各贫困村栽的‘发财树\’进行检查,及时掌握成活率情况,让这些‘发财树\’健康生长。”在莫鱼沟村高家岭山,恰逢龙安镇党委书记郑茂君、镇长林昌武,正在检查刺茏苞的成活率情况,

“过去,全村以传统农业为主,无规模种养殖户,属于家庭小规模养殖。”莫鱼沟村支部书记马世军说,自村道通车后,全村人都有了盼头,纷纷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种植天麻、重楼、白芨、猪苓、刺茏苞等,目前已种植刺龙苞600亩,力争今年年底种植面积扩大到700亩,切实增加村民的收入,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

在石人村的吕家山,遍山都是改良和补植核桃树,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村里发展优质核桃产业,预计改良和补植核桃树达20000余株,目前已改良核桃2000余株。”石人村党支部书记安绍勇说,全村5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305人。2013年末,贫困发生率17.5%,比全省贫困发生率17.2%高0.3个百分点。在龙安镇的规划下,石人村在梅子坪组、陶家山组、邓家沟组适宜种植区发展魔芋、中药材产业,在吕家山、岩底下发展核桃产业。同时推行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养殖模式,发展生猪、养蚕、土鸡等家禽养殖产业,多渠道助农增收。

铁龙堡村青岩里组的一处玉米地里,穿插种植了脆红李,村民们正在对脆红李树除草,防止被杂草“围困”。“我们村规划种植脆红李300余亩,今年3月已向农户发放脆红李苗5000余株,栽植约100亩,三年可挂果见效。”铁龙堡村党支部书记刘税华说。2014年,铁笼堡村被识别为贫困村,为让村民尽快脱贫,镇上确定了项目实施规划,积极改善全村基础设施条件,并以“一村一品”为着力点,发展脆红李产业,还在全村推行小规模养殖模式,发展生猪、土鸡等家禽养殖产业。

义佛山村规划发展车厘子种植业和林下生态养殖业,2015年种植车厘子达100余亩,今年3月通过“三三制”筹集资金购置种苗10000株,涉及种植面积200余亩。在该村柳树湾,一片车厘子树长得绿油油的,明年可初见成效。“我们在村里发展车厘子、核桃、中药材等产业,构建‘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助推农户增收。”义佛山村支部书记胡兴斌说,2018年将实现29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两岔河村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当地靠外出务工,增加村民经济收入。按照***方案,在该村规划发展雷竹产业300多亩,目前,因季节原因,雷竹还没有栽植。“除了发展‘一村一品\’产业,已种下厚朴2000亩,大黄150亩。”两岔河村党支部书记王少云说,全村人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摘掉“穷帽”势在必行。

D精准施策

“铺”出致富路快步奔小康

“输血”不如“造血”,在精准脱贫中,龙安镇坚持聚焦产业扶贫,注入根本动力,增强‘造血\’功能。目前,龙安镇贫困村已全面实施了“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这种“一村一品”的经济发展新模式不仅给贫困村带来新的希望,更为贫困村“铺”出了一条致富路。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郑茂君表示,下一步,他们将积极为贫困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实施“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让贫困村特色产业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新引擎”。目前,该镇正在引进一家著名的中药材生产企业,对药材进行深加工。届时,当地将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村民就不担心药材卖不出,被人压价的现象,让贫困村变成名副其实的富裕村。

在平武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精准脱贫的嘹亮号角响彻龙安大地,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的强劲活力迸发,一项项攻坚克难的有力举措,一幅幅扶贫攻坚的壮丽画卷,极大地提振了龙安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石人村吕家山遍山都是改良核桃树

铁龙堡村村民正在对脆红树、李树苗除草

新闻推荐

笑容和感恩同绽放

本报讯(实习记者李锦辉)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5月8日,是属于母亲的节日。母爱是迷航的灯塔,指引着前进的方向。母爱是冬日的阳光,温暖着孩子的心灵……赞美母亲,我们有太多的语言。巧...

平武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平武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打出扶贫“组合拳”“一村一品”摘穷帽——平武县龙安镇贫困村***纪实)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