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开平(平武)
平武县高村乡代坝村,四面环山,磨刀河穿村而过。磨刀河的一脉支流曹家河在代坝村汇入磨刀河。曹家河虽被人们称为河,其实叫溪更确切些,水流向东,水里鱼儿往来,悠然自得。
春节期间回乡,去曹家河捡拾童年的记忆。
走近曹家河,见一座小桥横跨于河上。桥边立着一块石碑,碑上写着“奉孝桥”三个大字,红色,鲜艳。还有一段碑文,细看,大意是:古有二十四孝千古流传,今有村民徐志发侍奉卧床母亲20多年感动乡邻,村民集资建“奉孝桥”,传承中华传统孝文化,彰显孝顺美德。
大孝子徐志发的故事流传甚广,还上了中央电视台,央视7套以《背篓上的孝心》做了专题报道,感动了全国观众。
徐志发的母亲20多年前中风偏瘫,生活不能自理,徐志发数年如一日悉心照料母亲,不离不弃,无怨无悔。他每天家里家外忙,无论多忙都要给母亲梳头,为母亲端屎端尿,为她擦洗身体,帮她活动活动筋骨。即使去田间地头劳动,也因为担心母亲独自在家不安全,就用背篼把母亲背上。在地里,他把背篓放到自己目力所及的地方,让在背篼里的母亲听便携式收音机里的广播节目,自己挥汗如雨,忙着干农活。忙活完,他又驮着母亲拖着疲惫的步履伴着夕阳回家。徐志发背着母亲涉水过曹家河的情景最为感人,他每次趟水过河,总是小心翼翼,既要注意不让脚下打滑摔倒,又要担心背篓里的母亲,防止她跌落出来。每过一次河,他都会大汗淋漓,惊心动魄一番。当央视记者问徐志发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不是说自己40多岁了希望能娶上老婆,也不是说能住上新房,而是说希望在曹家河上能有一座桥,每次能顺利地过河,不让母亲受颠簸之苦。
如今,徐志发的愿望实现了,爱心人士集资,在曹家河上建起了小桥,并且命名“奉孝桥”。清晨日暮,徐志发背着母亲走过“奉孝桥”,留下动人的身影。
到达徐志发母子生活的家门前,看到他家也焕然一新。他家原来住的危房被拆除,一座三间小青瓦房新近落成。新房门楣上安放了一块匾,上书“奉孝居”。同行的人告诉我们,村委会帮徐志发家新修了住房,给他们母子办理了低保,现在母子的生活条件已经得到很大的改观,真为他们感到高兴!
见到徐志发时,他正在屋后为母亲打磨拐杖。他不善言辞,憨厚拘谨地微笑着。我们说起他为母亲所做的一切,夸奖他,他说没啥,这都是一个儿子应该做的。他不愿过多说起此事,只告诉我们,今天天气有点冷,不然会把母亲背出来晒太阳。这会儿母亲在屋里床上躺卧,身体有点不适,一会他还要去村里医疗点为母亲买点药。他脸上满是歉意,为不能给我们提供更多信息表示抱歉。为了不过多打扰他,我们说了几句话就告辞了。
再次走过“奉孝桥”,脑海里闪现出徐志发背着母亲过河的温馨画面。这时候天边云团散尽,一缕阳光露出照在桥碑上,“奉孝桥”三个字显得更加鲜艳明媚,更加苍劲有力。
新闻推荐
打出扶贫“组合拳”“一村一品”摘穷帽——平武县龙安镇贫困村***纪实
龙安镇是平武县城所在地,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21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全镇共有贫困人口716户2340人,贫困村5个,分别是两岔河村、莫鱼沟村、石人村、铁龙堡村、义佛山村。精...
平武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平武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