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君 本报记者 田明霞 文/图
记者近日在平武白马藏乡扒昔加古寨采访时了解到,在“山寨百灵鸟”嘎尼早和达娃卓玛姐妹俩的带动下,乡亲们把白马歌舞文化与当地旅游发展相融合,脱贫致富。去年每逢节假日和旅游旺季,白马山寨游客爆满,山寨乡亲们赚了个盆满钵满。
壹
白马古山寨飞出“百灵鸟”
在道路笔直、民房古朴整洁的白马扒昔加古山寨坝子上,嘎尼早和达娃卓玛姐妹翩翩起舞,放声歌唱:“我有一个美丽的梦想,放飞白鸡放飞凤凰,唤醒白马唤醒王朗,吻了太阳再吻月亮,搂了幸福再搂安康!”
嘎尼早和达娃卓玛姐妹告诉记者说,她俩是土生土长的白马藏乡人,白马山寨是她们热爱的家园。记者了解到,嘎尼早和达娃卓玛姐妹的父亲尼呷才里,是白马咂酒文化的传承人,母亲白伦早擅长演唱白马原生山歌。从小,她俩就从长辈们的说唱中了解到,老祖宗在夜遇敌袭时,幸亏白公鸡将其唤醒,从而幸免于难的传奇故事。记者看到,在三分咂酒的熏陶和七分山歌的感染下,这对姐妹且歌且舞,表现出了极佳的歌舞天赋。
19岁那年,嘎尼早以一曲《请到白马山寨来》的视频歌舞走进绵阳,冲出四川,赢得歌迷喜欢。后来,她被推选为省人大代表。早些年,有位游客为了能够联系上她,以确保每次故地重游时都能听到她的歌声,专门从王坝楚拉了一条座机专线,蜿蜒30多公里,直接通到她在稿史脑的家中。
妹妹达娃卓玛以一首自己创作的《美在白马》一鸣惊人,脱颖而出,被部队文工团看中,特召进总后勤部文工团,成了一名军旅演员。
贰
山高水远难掩美丽藏乡
采访近正午时,蓝天上的砣砣云散开了,太阳似一盏强光灯,把冬日里的湖藻山枫和游人照得一片透亮。嘎尼早说,美丽藏乡扒昔加古寨位于白马乡,是平武连绵群山中的一所僻静之处。白马人世世代代就在这深山切割的地形当中“务农工猎、牧羊养蜂”。
距平武县城100余公里的扒昔加古寨,曾经人烟稀少、蛮烟瘴雨。先前,白马乡民均以农耕、畜牧、狩猎、采集为生。到了上个世纪的后半叶,则主要以伐木砍树为业。后来树不让砍了,又改种地。可是山陡地薄,种了一坡坡,只收一撮撮。退耕还林后,剩下一点“副业”就是下河去捉羌活鱼。这些年来,羌活鱼也捉得快断种了。要摆脱贫穷面貌,有啥办法呢?
嘎尼早和达娃卓玛姐妹俩思量再三,决定利用白马奇险幽峻的地理特质,发挥能歌善舞的特长,带领村民脱贫!于是,姐姐嘎尼早多方筹资,率先组建了白马风情园,意在与游人交谊互动,让篝火点燃莎朗激情,让咂酒涌起歌庄快意。妹妹达娃卓玛也毅然退伍返乡,加入了与姐姐共同引领乡亲们文旅致富的梦想行列。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白马风情园刚有点起色,就遇上了“5·12”特大地震,风情园入不敷出,只好解散。
叁
白羽毛翻飞文旅结合奔富路
2012年6月18日,平武县政府引进成都天友旅游集团,打造王朗白马5A级旅游专线,再次拨亮了嘎尼早和达娃卓玛姐妹俩文旅脱贫的希望。
如今,在公司+协会+农户的总体经营模式中,嘎尼早和达娃卓玛姐妹俩相继成立了白马王朗旅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迎来送往和专场晚会的演出中,一声莺啼一村新,家家户户待客亲。双莺并啼作和声,万紫千红白马春。
今年22岁的杨晓艳是扒昔加古寨人,曾经在外务工。家乡兴起旅游业后,杨晓艳回家加入了旅游集团的表演队,为游客表演歌舞节目。她告诉记者,除去交纳社保,每个月到手的工资能有2000多元,加上母亲在扒昔加古寨开小卖部的收入,每个月都能存些钱。
达娃卓玛介绍,扒昔加古寨里共22户人家,有七八户在做客栈运营,一个月收入在五六千元左右,生意红火时一天的收入能上千元。现在寨子里还有三四户村民在积极筹备家庭客栈。杨晓艳也告诉记者,她的梦想是今后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家庭客栈。在整个扒昔加古寨乃至白马乡,像杨晓艳这样从前在外务工,现在选择回家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而姐姐嘎尼早的梦想是希望白马文化申遗成功,早日建成熊猫馆。妹妹达娃卓玛则想搞个旅游招亲:“就是在规定时段内,哪个小伙子到白马山寨旅游的次数最多,并且能够即兴赋诗,对上我的歌,我就嫁给他!”
美丽家园
白马服饰
热情迎客
新闻推荐
法治宣传上街头(胡宇摄)本报讯(记者陈荣)在深入推进“法治平武”建设中,平武各级党委充分履行党委书记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强化领导干部“关键少数”法治意识培养,提高依法执政能力...
平武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平武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