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邓娟
他,从教25年,数次放弃到大城市发展的机会,把全部的爱都奉献给了他所挚爱的边远山区教育事业。有人问他,你这样做值得吗?他总是淡淡一笑,说:“到哪里不是教书育人,这里更需要我。”他就是省级优秀教师,平武县大桥镇李锦记博爱学校的老师史光明。
反哺家乡
坚守山区三尺讲台
今年46岁的史光明,出生在平武县坝子乡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成绩优异、听话的史光明,一直是父母心中的骄傲。1988年,史光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四川师范学院(现西华师大),成为坝子乡第一个走出大山的大学生。
1990年,史光明大学毕业时,却违背了父母要他留在城市工作生活的意愿,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到家乡平武,在大桥镇学校教书。“大城市的繁华谁不留恋,只是我更想回家乡工作,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教育山里娃,为家乡教育事业尽一份力。”史光明说,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知道这里最需要什么。
史光明的父母发动不少亲朋好友劝他,但都未能动摇他的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史光明坚守三尺讲台。他的父母也渐渐看得出来:儿子是离不开这里,这里也离不开他。父母的理解与支持,更加坚定了史光明留在大桥学校的心。
虽然此后史光明也有好几次机会去城市工作生活,但都被他婉言拒绝,义无反顾地坚守在大桥学校,把自己最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这里的孩子。有人问他,这样做值得吗?他总是谈谈一笑,说:“到哪里不是教书育人,这里更需要我。”
史光明的妻子刘平说:“我懂他对学生的爱,我和女儿都理解支持他。”史光明说,他无悔自己当初的选择,只是自己愧于妻女,陪她们的时间太少。
用心浇灌
用爱温暖每个学生
从教25年来,史光明用无私大爱温暖每个孩子,赢得了学生的爱、家长的信赖和同行的交口称赞。他既是学生心目中的“史爸爸”,还是最好的朋友。
大桥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全校学生基本住校。一次,史光明班上的学生明明突发疾病,正在夜间巡查的他发现后,背着明明就往医院跑。孩子的父母闻讯赶来,感谢之余要他回家休息,但他仍然一刻都不离开,直到医生说“孩子没有什么大碍”时,他才肯放心地回到学校。8年级2班的学生龚丽说:“史老师人最好了,爱学生是我们学校出了名的。”她说,有一天史老师班上的学生不小心摔断了腿,在镇上卫生院住院治疗,史老师几乎天天送饭到医院。正因为这样,史光明老师走访家长多,与学生谈心多,救护生病学生多。今年教师节当天,史光明收到了令他最难忘的礼物,8年级2班39名学生联手制作了一张贺卡,表达感恩之情和祝福之意。接过贺卡,史光明已泣不成声。
史光明爱他的学生,工作讲究方法,坚持正面教育,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他能深入学生内心世界,倾听学生心声,及时发现学生在品德行为、心理品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因人施教。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充满思想、情感和智慧,对自己的成长充满自信。
刻苦钻研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史光明从教25年,他努力把育人贯穿于教学活动,用先进的思想影响学生,真诚地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言传身教,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掌握创新方法、具有健全的心理和人格、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
教学中,他一贯注重课堂教学改革,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勤于思索、勤学好问的习惯。为适应时代要求,他主动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自如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把上好每一节课作为自己最大的快乐。
史光明从1995年至2005年担任大桥中学语文教研组长,在他的带领下,大桥学校语文学科在全县同类学科中成为优势学科。史光明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青年教师,给予他们充分地信任和支持,努力为他们的成长搭建平台。
史光明从教研内容上下功夫,转变观念,从课堂教学入手,将教改落到实处。教研活动是交流经验、提高认识的一个大好机会,让每位教师参与进来,将最新的教育信息输送给教师,鼓励青年教师多上研讨课,将自己的教改思路渗透进教学中。他还鼓励教师随时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努力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优化教师队伍。
新闻推荐
□尹胜材本报记者孟贤才“真是感谢他们,让县医院的医生下来义诊,通过咨询医生,让我心里对治疗我的腿有个底儿。”村民徐金良说。10月12日至16日,绵阳市委党校第39期中青班37名学员深入平武县...
平武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平武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