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英青薛莹莹
近期,中央电视台开展了“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大型公益活动,首次以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乡村医生为对象,通过寻找、发掘、宣传他们中间的典型代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诠释“仁心仁术”的生动内涵。
我们绵阳也发现并推荐了一位“最美乡村医生”参选本次评选活动,他就是平武县阔达藏
族乡阔丰村66岁的乡村
医生周德清。
“天生我材当村医”——这是平武县66岁的藏族村医周德清,对自己人生选择的定位和从医生涯的评价。
阔达藏族乡坐落于岷山深处,距平武县城30公里,海拔2000余米,经济条件、交通条件和医疗卫生条件都比较落后。周德清在这里当村医,一干就是42年,日日穿梭行走于高山深壑之间,共诊治病人25万人次,行程达6万公里,为贫困患者减免医药费用20余万元,写下40万字的临床心得,创新研发的“清胃散加减应用治疗口腔疾病”被列为四川省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项目。
他是藏汉乡亲口中时常念叨的“我们周医生”,也是全村1600人随叫随到的“家庭医生”。他用近半个世纪的热爱和坚守,用精湛的医术和与藏乡村民亲如一家的感情,成为全村人最信赖的“健康守门人”,成为绵阳卫生“精诚仁术,和谐奋进”团队精神的践行者。
弘扬国粹行仁术恪职民医护众生
平武县是“5·12”特大地震的极重灾区,当阔丰村卫生室门前的山体滑塌、飞石崩溅时,周德清冷静而迅速地将诊所的患者转移到安全地带,并立即与乡卫生院的医务人员一起组织开展抗震救灾和医疗救治工作。
凭着几十年的职业经验,周德清明白大灾之后的重要工作是防止疫情的发生和传播,他立即针对震后可能出现的流感、痢疾等疾病开具处方并亲手配置中草药,召集年轻力壮者在村里平地上架柴支锅熬制大锅汤药,分户按人头定时发放给村民们饮用。周德清还定期背着专用喷雾器,前往每家每户和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处理动物尸体。由于整个卫生防疫预防工作处置及时、高效,包括平武极重灾区在内的绵阳全市无一例与地震及次生灾害有关的病例发生,创造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绵阳奇迹”。“自己教育自己,自己造就自己”,这是周德清写在卫生室门板上的一句话,他也一直用自己的行动在践行着。通过长期自学和不断到上级医院、院校进修学习,周德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传统医学和现代诊疗技术相结合,在总结和领悟中不断创新,写下了40万字的笔记和临床心得,提炼和总结出经验医案20余篇,尤其是运用清胃散结合师传的“粘膜全息理论”辅以辨证加减处方,治疗口腔溃疡、牙宣等9种口腔粘膜病症效果显著。周德清还结合农村群众肩颈疾病多发的现状,调剂配方出“肩周康”汤剂,经随访使用该药患者,治疗痊愈率达91%,有效率达100%。
我爱我行当村医愿与他人留香甜
冬日暖阳高照,62岁的藏民严国兴拄着拐杖来到村卫生室门口跟周医生聊天、晒太阳。两年前的夏天,他不慎从核桃树上跌落,造成腰椎受损、下肢瘫痪,几经辗转求医,他的双腿都被判了“死刑”。亲戚们把他送回村,抬到了周医生面前,两年来,周德清每天晚上,天天背着药箱去严国兴家里,为躺在床上的他扎针灸、做理疗、行推拿按摩,并给他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手把手教他自我保健的方法,不断给严国兴打气,坚定他治疗的信心。一分付出一分收获,原本下半身完全失去知觉的严国兴,如今生活已能基本自理,时常还坐着轮椅或者拄着拐杖帮老伴上街卖菜。
阔丰村山高路狭,村民居住极为分散,每逢有群众生病需要出诊,周德清就要跋山涉水上门问诊,乡亲们常说:“周医生是我们随叫随到的家庭医生。”由于患有夜盲症,周德清夜间出诊吃尽了苦头,现在额头和身上还有多处夜里出诊跌倒摔伤后留下的伤痕。
前年秋天的一个黄昏,住在山上的一位藏民家小孩发高烧,托人来请周医生出诊,周德清急匆匆赶去处置,待孩子退烧病情稳定下来,已是凌晨一点,为了不给藏族老乡添麻烦,周医生坚持打着火把回家,天冷夜黑路滑,他一不小心掉到山崖下摔伤了腿,至今踝关节在阴雨天气时还隐隐作痛。
一名外乡男子在山里做活时跌断了腿,被人发现后抬到周德清的卫生室进行救治。该男子无依无靠,周德清就让他住在自己的家里,为他治疗的同时,还悉心照顾他的饮食起居。3个月后,男子康复了,离开时很愧疚地说:“周医生,你把我医好了,还管吃管住,但是我连药钱都给不起,冬天冷,我背一背篼柴火给你烤火取暖,行不行?”周医生只拍了拍他的肩:“出门在外,谁没个大灾小难的。”这个外乡小伙子听了这句话后几度哽咽,一步三回头。
在周德清几十年的行医生涯里,这种情况数不胜数,淳朴的村民们因家庭贫困,看病拿药后没有钱给,有的给周医生送点青菜,有的帮他做一天农活,有的知道周医生喜欢收藏形态怪异的石头和种养兰草,就从山里河谷里捡石头、挖兰草送给他……对街坊邻居、乡里乡亲,周医生从不催问药费,有时还主动送药送食物上门看望。今年初,周德清又将存放多年的累计几万元的药费欠账单全部处理掉。现在,村卫生室周围栽种着几十盆兰草,摆放着数不清的奇石,微风拂过,犹如村民、患者对周医生的一张张笑脸和一声声祝福。
唯愿康健无灾病只留快乐满人间
阔丰村卫生室面积80多平方米,分为门诊室、理疗室、药房,室内381种中草药陈列有序,自采自种自制的100多种中草药目录一目了然,全村人的健康档案归档整齐,患者的诊治记录清晰明了。周德清还将老伴培养成他的得力助手,在药圃和屋内院外种上了各种中草药,既装饰美化了环境,又丰富了村卫生室的药仓,将这里打造成了远近闻名的“中医药馆”,村民们闲暇时候都爱到这里来认认药草,听听周医生讲解保健知识。
在卫生室药房窗户外,贴着一副周德清自己撰写的对联,上联是“桃仁杏仁柏仁仁心济世”,下联是“天仙地仙灵仙仙方救人”,横批“未病先治”。这副对联上下联都巧妙地将多味中药材名字嵌了进去,常引得路过此地的人驻足观望。
从这扇窗户望进去,除了宽大整齐的中药柜,最吸引人的就是一个酷似人头形的光滑圆石,放在一个废旧塑料盖做成的底托上,石头上画出了人的脸型并绘有面部经络穴位,周德清用一个气囊式牵引器环住石头,然后教村民前四下后四下、左三圈右三圈地做颈部运动操。他说这个方法可以治疗颈椎病。这个既容易学又像做游戏一样的演示,是周医生的又一个“独家发明”,“有些道理说复杂了,村民们听不懂也学不会,我就变废为宝,自己做了这么一个模型演示,大家看一遍就明白了,看两遍也就学会了。”
“秋伤干湿,冬生喉咳,辩证施治……”卫生室外有一块“未病先防”的宣传栏,周德清每期都用粉笔书写,随时更换上新的健康知识宣教内容,他的诊疗桌上放有厚厚一叠常见病慢性病的防控和保健知识宣传单,村民可以随时阅读或带走。正是由于周德清在村民中不断加强对健康知识的传播和健康理念的倡导,该村的一些常见病发病率与往年相比明显下降;同时,周德清还用自己的乐观和幸福感染着左邻右舍,他经常会带领周边群众练习太极拳,讲授养生知识,身体力行地带动和改善了村民很多健康习惯,潜移默化地提高了他们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42年的坚守和忙碌,沉淀为大医精诚的精神沃土,呵护着生命的质量和健康的希望。在长年的行医过程中,周德清不仅用隽秀、工整的文字记录了大量中药材的药性、作用以及诊治病例,还忙里偷闲,写录了厚厚一本个人诗作,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村医”这个职业的无限热爱,对山里村民的浓厚亲情,正如他在诗词中所描述的:“也曾悲欢离合,也曾酸辣甜苦,前后总坦然,任头生白发,放眼看青山……”
■点评
仁心无大小 医者有境界
周德清,一名66岁的普通藏族乡村医生,42年来日日穿梭行走于高山深壑之间,在穷乡僻壤默默地为村民看病,把一腔大爱洒在了山山水水……
医者仁心,本无大小。与大医院的医生相比,周德清在文凭职称上并不显赫,在医术上可能也存在差别,但他刻苦钻研、乐观向上、服务山区群众的一颗仁爱之心却分外让人动容。也正是因为这颗仁心,使他日日快乐问诊,对乡民的病史、病情了如指掌,成为名副其实的村民“家庭医生”,为山区村民撑起了一片健康的天空。
仁心可贵,境界更难得。为了给村民防病、治病,周德清不畏艰辛,倾其所有,自办宣传栏向山区村民普及疾病预防和保健知识,不顾夜盲症夜间屡屡涉险出诊,不惜将数年来存放的几万元的药费欠账单全部处理掉……正如他在诗中所写,“唯愿康健无灾病,只留快乐满人间。”
作为一位乡村医生,周德清的生活也许没有太多的波澜,能帮助的人也有限,却温暖了一方人心。乡土中国,也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名像周德清这样的乡村医生,才爱满天下,情溢人间。 (方发勇)
新闻推荐
◆自2012年8月平武县被卫生部确定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以来,该县公立医院改革已取得阶段性进展。近日,随着《平武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和6个配套文件的出台,进一步将公立医院改革推...
平武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平武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