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加强(成都)
当人从文学里被抽走,当创作文学的主体、创作者本人在文学中失去了“在地性”,文学创作更多的成为一种技巧,甚至成为一批技巧并不高明却自以为是的空头写作者的杂耍,在文学里没有了作者本人的生活历程、作者本人的喜怒哀乐、作者本人自然的游历和阅历,没有本人对社会时代的见证、对“他者”的观照、对人生的感悟。文学由此变得空洞、变成谎言、变成嬉皮士、变成钩钓粉丝的鱼饵,文学因之失去了人性,也失去了血性和心性。
哲学家福柯呼喊:“人死了!”他警觉作为哲学与自由的人死了,其实作为文学的人,在不少作者的文中已死了,在不少甚至知名作家的文学作品中首先表现出来。如果说尼采“上帝死了”是对人的悲悯与救赎的呐喊,但文学中“上帝”缺失,文学就没有了精神感召的力量,没有信仰的力量,文学中人“死了”,文学就没有了人间的烟火味,没有了一张张“湿漉漉的桃花瓣般晃过”的面孔和一颗颗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心。因而,文学远离了大众,大众远离了文学。互联网的兴起,文学创作的量比任何时候都高,而经典的,关注人,关照众生,人们喜爱的文学却日渐式微,这是文艺工作者必须反思的。
绵阳游仙严显勇是我在工作中认识的一位让我感动的基层干部,是我在国内几十个县奔走发现的一个有思想有情怀有担当的干部,用当今流行语说就是极有初心与使命的干部。他寄来的一组稿子,我挤时一口气读完。从他的乡村、田园到他的家庭琐事,从乡村校长的爱心,到乡镇干部的责任,从招商工作的经历,到文旅工作的创意……书中记载了他的工作历程与苦乐。对家乡以及脚下走过的玉河和芙蓉花溪的吟唱,到与家乡历史文化名人涪翁、李意溪、李白、杜甫、陆游的对话。从到云南新疆的考察游历到美国哈佛大学校门前的沉思……有记叙文的叙事,有散文笔法的神韵,有诗意的情愫,有学术的探究。书中看到了用心生活、用心工作、用心学习的“我”的形象,似乎听到一介绵州书生一路学习、一路思考、一路工作的真实而坚定的足音。我们看见一个作为基层官员的人,作为终生学习者的人,作为父亲的人,作为儿子的人,作为丈夫的人,作为邻里的人,作为朋友的人,这个人的每一方面求真求实求诚求美的精神在字里行间呼之欲出,这个人的每一方面随着跳跃的文字让你喜爱,让你钦佩,甚至让你熟悉——并欲在文化史中找到对照。
为官为文,解甲为文,这是中国文化与中国仕人的渊愫,历朝历代层出不穷。投身三分天下的诸葛亮是如此,推动变法的王安石是如此,“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东坡是如此,在绵阳留下“六一堂”的欧阳修是如此,流离于古东津路的杜甫是如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是如此,四川明代状元,一生情系滇陲,“见利不在人先,见义不在人后”,上忧其君,下怜其民的杨升庵是如此。为文官之余,为艺政之余,岂可不事农桑而独为文乎?岂可象牙塔里空为艺乎?一曲“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在笑谈中。”淘尽了多少仁人志士,英雄豪杰。
然而,历史也罢,现实也好,并非每一个人都有幸能走到历史的聚光灯下,走到史学家的如椽笔下,历史及现实风流人物的舞台只能容下极少数人,历史的天空只能闪烁着“几颗星”。位卑未敢忘忧国,书生魂牵是家国。具有这种情怀、这种理想、这种智慧的“凡夫俗子”们,思考的深度、心灵的温度、行走的力度,让他们成为一个时代基层社会最坚固的基石。严显勇在工作生活之余写下的文字像一片湖水托起了他心灵的船,通过这样的文字,你便随着心灵的小船去回溯,去体味里边的故事,与作者有心连心、心贴心的心灵触电。这些让你带电的文字,让你带电的文章,虽然还不够成熟,不够“专业”,还较朴拙,却比职业的写作者,关在书斋里的写作者,凭聪明的“编程”的写作者更令人喜欢。我们从书中可欣喜地看到真诚生活,忘我工作,“眼里含着泪水”,捧着一颗心走在田野上,走在大地上的人,一个满怀激情与诗意拥抱生活和工作的人。在工作生活之余记录感悟的文字,是从自己脚印里长出来的,是从自己汗水里结晶出来的,是一个人的叙事诗,是一个人的画卷,也是一个地域的历史。《往事不言》是深爱过、用心用情奔跑过的一介书生,唱给家乡的恋歌。
一篇篇短小的文章,比空洞的鸿篇巨著更能真切反射出一个宏大的时代、一个地域的变化、一段心路的历程,这应该是严显勇编印《往事不言》这本书的价值所在,也是对当下文学创作行为的一种启示。
新闻推荐
搭建高端人才引进交流平台 绵州英才荟-“海智精英绵州行”5G与卫星应用主题论坛举行
本报讯(记者彭雪)为推动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发展,搭建高端人才引进和交流平台,10月15日,绵州英才荟-“海智精英绵州行”5G与卫...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