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源(绵阳)
一本散发出浓郁墨香的书平躺在书桌上,这是北方文艺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王晓阳先生散文集《如是我文》。墨香终究是一种物质层面与物质意义的存在,它必将在慢慢的时光流逝中渐渐远去直至消散,而从一篇篇静默的文章中涌溢出来的作者的情性和心性、思想和认知、睿智与深沉,及其所带来的内心快慰和美感享受,却留在了人的心间。随着阅读时间的延伸、阅读内容的递增、阅读理解的深入,这些存留于人的心间的东西,便会在不断累积、发酵、沉淀之后,演绎为一种深深的情感记忆、内心记忆,或者是文化记忆、历史记忆。
一个人的为人与其为文,必定是一种互为性的存在。与晓阳先生的交往并不多,无法从他生理符号表征呈现作出判断,只能从这本散文集的作者简介和20多万逶迤绵延的文字中进行知解。在笔者看来,王晓阳首先是一个有着浓厚传统文化性格的人,或者说是一个更倾向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无论是亲眼看到的他的相貌端庄、情感醇厚、性格温润,还是从文字中解读出的他的内在跃动、思想张力、灵魂迤逦,都证明了这一点。在某些自诩为有着强烈现代意识的人看来,这样的人多偏于保守,为人处世比较中庸,不会有人生的大起大落,也缺乏大胆开拓的勇气。这其实是一种带有很大偏见的思想认知,是一种严重的误觉和错判。公允的说法应当是,这种人有较为深层的文化内涵、文化素养、文化品格,有十分恒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坚定秉持的人格操守和为人底线,有独立的思想判断和认知能力。当然,这不过是王晓阳给我们展示的一个相面。从另一个向度看,王晓阳又是一个富于强烈现实思想和时代精神的人文知识分子。身为一个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资深记者兼管理者,他在忙忙碌碌、反反复复的主业工作之余,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对各类社科书籍的阅读,即便是因为工作需要短暂外出,他的行囊里必不可少地会装着一两本书籍。或许是因为在大学时接受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或许是因为受到文史不分家这种思想观念的深刻影响,或许是因为被丰赡而奥博的人类文化密码所深深吸引,他对于文学、历史、文化这类书籍,有着近乎偏执的热爱和钟情,常常不由自主地进入到醉心的阅读状态之中,对于它们的了解、认知和熟识的程度,并不逊色于相关领域的某些专家学者。除上述外,由于所从事职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王晓阳对政治、经济、社会、新闻等其他类别的书籍,也有着不同程度的涉及。因为有着这种长期而持续不断的阅读经历,及其所拥有的人生经验和认知能力,较之于一般的新闻记者,他显示出多样的知识储存、丰富的文化积淀和开阔的思想视野、厚实的人文情怀,特别是作为一个当代人文知识分子所具有的现实思想和时代精神。正是基于对王晓阳的这些了解和认知,笔者才不由自主地沉入到他所建构的散文世界。
俯瞰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给我们呈现出了一条清晰的发展道路,即从上世纪80年代的以思想性表达为重点,到90年代的以文学性传递为主导,再到新世纪以来的文学性与思想性的结合。由此可见,在整个作家群体所达成的一致共识里,是把作品的文学性传递置于不可撼动的首要位置。在作家们看来,文学之所以称之为文学,是因为它隶属于审美意识形态范畴,是一种形象生动、蕴藉丰富、彰显审美的语言艺术,构成其艺术性与审美性的根本,就在于它的这种独特的文学性。王晓阳在他这本散文集中表现出来的,则有着明显的区别,他把思想性的呈现放在第一位,不仅充分地表达思想、阐明思想、发现思想,而且有着较强的思想内省、思想反思、思想自知,在这个基础上,也不忽略其文学性的存在。这不过是就作者创作这个整体而言,不同的作品则有着各自不同的选择和侧重。作为一个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资深记者,他又自觉不自觉地多是从新闻角度出发,观察和审视这个万象缤纷的丰繁世界,放笔书写他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从这个意义上讲,王晓阳的散文写作体现出思想性与文学性、新闻性与现实性的结合,而思想性的体现则是其核心和关键。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便是一篇题为《聆听丽江》的散文。作者去云南文化名城丽江旅游,可以说兼具了游者、行者、记者、作者等多重身份,且随着时空、对象、心理等的不同而发生悄然的变换,从而将作者个体化的思想小宇宙,演变为充满更多思想蕴含的大宇宙。就此而言,这篇散文所包蕴的,与其说是作者以聆听方式来感觉丽江,不若说是作者以全觉方式来认知丽江;与其说是对丽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沉浸,不若说是对整个人类世界存在的进入。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篇散文还是作者少有的溢满了情性和心性的优秀之作,其对于作者情性和心性的艺术表达,不仅力透纸背、直抵人心,而且隐蓄着一个当代知识分子的人生渴求和美好愿景。或许正是这样的缘故,作者才把这篇散文作为本书的开篇之作。除此以外,在《感受茶道》《九曲黄河第一湾》《伤痛刘公岛》《雨中游趵突泉》《永嘉之嘉》等作品里,也传递相似的思想蕴意,只是在思想深度与精神深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在王晓阳的这本散文集中,很多作品的内容都是对历史的抒写,它们不仅集中在“史札”和“剧点”里,也散存于“行旅”和“书话”中。细细展读,这一类作品可以说几乎占据了本书的半壁江山,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仅仅以大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为题材内容的散文作品就高达17篇之多。王晓阳为何对历史题材有着如此丰沛的创作激情?这或许与他对历史文化的偏爱程度和富于的历史情结有密切关联,也可能与当下中国正如火如荼的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有关。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思潮,新历史主义以其不同的历史观和审美视角,展示出它特有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众多小说家和散文家的主动介入。但相与比较,王晓阳的历史书写,则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不是对历史进行想象和虚构,而是对历史真实的秉持和真诚抒写。从其历史散文的取材看,要么是中国古代历史学家撰写的历史著作,要么是中国古代小说家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要么是当代学者著述的历史人物传记,要么是当代电视艺术编导们精心制作的历史题材大型电视连续剧等。从其历史散文表达的具体内容看,有的是对中国古代历史上那些典型人物所展开的分析和评说,有的是对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历史场景、历史细节的回叙和重考,有的则是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某个历史现象及其发生原因的探析和深究,也有的是对某些大型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中出现的有违历史真实的故事情节而生发的议论。这其中,尤以对那些典型的历史人物所展开的分析和评说最为精彩,既有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分析,又有辩证法思想的理性拷问,既肯定这些人物的历史功绩和历史贡献,又指出他们所具有的历史局限性,对于其悲惨的命运结局更是充满深深的同情和怜悯。在这个基础上,又铺以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和庄与谐、雅与俗融为一体的散文话语,充分展现出作者向真、向善、向美的精神追求和努力探索。就这样的意义讲,王晓阳的这些历史散文抵达了文学与历史在审美床笫上的合抱。
抒写历史已然成为一种潮流或时尚,那么如何才能正确地抒写历史,这就取决于一个作者所具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哲学思想。人类之于历史事实的知晓,或者说之于历史真知的获得,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历史学家们撰写的历史著述,二是历朝历代的文学家们创作的历史文学作品。且不说文学家们的历史文学作品,就是历史学家们的历史著述,是否就是对完整意义的历史真实的记录,答案显然是未定的。因为受到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或是其他因素的掣肘,历史学家无法对历史行进的全过程,尤其是一个人的内心真实了如指掌,只能依据对主要的历史事实真实、部分的人的内心真实的把握来进行记录,这就势必会造成某些断层,存在着客观事实上的遗漏。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任何一种文字形态的人类历史,都只是对人类活动史、人类心灵史的部分呈现,是一种主要意义的人类历史。这是人类给自身设置的难题,任何意义的人都必须面对并加以努力破解。
(作者系著名文学评论家,绵阳师范学院教授)
新闻推荐
华西都市报讯(记者吴冰清)无人机喊话、红外线测温、智能防疫电梯……一场疫情,让更多“黑科技”走进了大众的生活中。...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