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郭若雪)“张哥,这段时间状态还是可以嘛,你看家里有什么需要我们做的?”“麻烦你帮我把灰尘擦一下,我手有点不方便……”这段简单的对话近日发生在家住一环路南段的张建家中。
张建今年47岁,5岁时因为意外摔伤,导致左手、左腿出现较大程度的损伤,这些年,意外留下的伤痛,给张建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随着绵阳市持续深入开展居家托养服务,张建在生活上的不便,被准时上门服务的居家托养服务工作人员化解了。
近年来,市残联打造“托养一个人,幸福一家人,解放一群人”的托养格局,为残疾人撑起一片晴空。仅去年,超过4500名残疾人通过申请,享受到了服务。
在张建心中,一位位上门服务的居家托养服务工作人员十分亲切。“剪指甲都是叫我妈给我剪,她老年人70多岁了,有时候给我剪到肉了。”张建告诉记者,出去理发都是去菜市场,要走很远,腿也不方便。
现在,有了居家托养服务,张建一个人在家时,有什么需求,只要动动手指,打个电话,居家托养服务的工作人员就会上门为他解决。“上一次他们来的时候帮我把清洁做了,今天又过来帮我理发、量血压血脂,还帮我打扫了厨房。”张建说,每次他们来,家里都热热闹闹的,也不收费,真心为他们点赞。
与张建有同样感触的还有胥娟和她妈妈。因为患有先天精神智力等方面疾病,平日里,胥娟就只有妈妈照顾着,生活中还是有很多不便。如今,有了居家托养服务,胥娟妈妈说,她多了得力的帮手。
“有时候胥娟一个人在屋里,我想出去买个啥交个费都不行,就只有请托养服务工作人员来帮忙。”胥娟妈妈任彩琼说道,残联就像他们的娘家人,托养服务中心的同志就是他们的贴心人,只要给托养服务中心的同志打个电话,自己就可以安心出门、安心工作了。
残障人士一直都是大家所关心、关注的一类群体。通过完善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机构,解决重度残障人士的护理难题,为残障人士提供托养服务,也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为残障人士“减负”的一种方式。各级残联如何落实?
据了解,从2015年涪城区就已经开始为残疾人提供居家托养服务了,之前是以资金的形式,每人每年发放600元福利补贴。今年根据要求通过招标第三方机构,专门提供上门服务。
涪城区残联副理事长张浩介绍,由于居家托养服务涉及到一百多个项目,因此对第三方公司有一定要求。首先提供服务的机构要有良好的信誉记录、工作实践经历,比如说在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工作过,在心理咨询、医疗等诸多方面有经验。另外,我们要求托养服务工作人员至少每个月要提供一次以上的上门服务。
“重度肢体残疾人、三级、四级的精神智力残疾人等,可以通过社区申报、街道初审、残联审批的形式参与到居家托养服务当中来。目前第三方机构的服务对象共有380名。”张浩表示,服务机构要做好入户调查是关键。托养服务的工作人员要跟残疾人建立沟通关系,接下来就是安排专业的人员入户为每个残疾人进行居家生活、工作、心理辅导以及简单的护理方面的帮助和服务。下一步,就是根据服务效果来扩大服务面。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杜畅)8月18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元方赴市水务集团三水厂、国网绵阳供电公司、市公安局联合指挥中心督导生产生活...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