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菲(绵阳)
每一条街巷都有自己的故事,而属于马家巷的故事,比其他街巷更为悠长而有味道。否则,它也不会成为绵阳这座宜居小城的名片,成为美食达人们口中的天堂。即便随便说出口,那三个字里,都毫不犹豫地满口川味。
在绵阳人眼里,马家巷是悠闲的,零碎的小吃,时尚的饰品、地摊、格子店、杂货铺,甚至也有修鞋铺充斥其间,每天都有形形色色的人在这里来回。尽管抬头就是林立的钢筋混凝土高楼,马家巷不再古香古色。然而,这条宽3米左右、长260多米的小巷,却承载了绵阳人太多的记忆。这记忆,与生活有关,也与一座城市的发展变迁有关。
有记者追寻过马家巷的历史,源于明代。一个马姓军屯官员,奉命驻绵,后世代定居与此,家族壮大,修马家大院。人丁兴旺,商贾云集,成马家巷。清末或民国初期,马家迁出马家巷,解放后被政府接管。马家并未衰落,今天的马家仍是绵阳大姓。在城外开辟诺大农家乐“碧水蓝天”的老板,就是马家子弟,在其中按照旧时家人的设计样式,修建有马家大院,让家族史得以传承。
从前的马家巷虽然是青石板,却依然是乡土的、破败的。前些年,政府保存原貌的基础上予以修复,让衣衫褴褛的老马家巷换了小清新的马甲,古典而时尚。绵阳人,尤其是年轻人,对那风情万种的马家巷便爱得不行。一到周末或者寒暑假,狭窄的马家巷便有摩肩接踵、挥汗如雨的架势。越来越多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吃商家便商机无限,喜笑颜开了。
于马家巷而言,这就像是老树新芽,人生第二春。它或许跟商家一样,感受最茂盛的生命力。它的名字,跟小青年挂上了勾,不少中老年人看得眼热,也时常被裹挟进去,坐下来,体会一下年轻人的放纵,让味蕾得到满足。我这样的中年妇女,自然要减肥的,可马家巷是市区商场与我家的必经之路,每次经过,如果能抗拒美食诱惑,必会得意洋洋。但更多的时候,总是免不了一个卤肉饼子,或者一碗岳氏酸辣粉。
一晚独自看电影,刚出影院,突然接到哥哥来电。这个中年大叔,正在影院背后的马家巷吃海鲜!笑着过去,兄妹俩像年轻人一样,坐在低矮的小凳上,吃几样自己中意的海鲜。结账,居然人均过百元的消费。感慨,年轻人的地方都不是低消费啊!怪不得商家几个平方的小店都做得风生水起呢。
今年疫情期间,九州闭户,万街冷清,损失惨重的莫过于餐饮行业;而疫情刚过,餐饮行业的烟火味漫天回卷。漫长的日子里,最让年轻人心心念念的,莫过于马家巷了。警报略有解除,女儿们便迫不及待往马家巷去——久违的美味,连马家巷自己也耐不住寂寞日子,迫不及待地期待拥抱孩子们了吧?果然,年轻人都去了,只是,嘴上都捂着口罩。
马家巷有了漫长巷生中最魔幻的现实记忆:追着美食来的人们,都捂上了嘴!黑色的、灰色的、蓝色的、白色的、N95的、KN95的口罩。转念一想,戴口罩也不忘来马家巷海吃一番,倒也说明人们对马家巷的
眷恋。虽然有的商家依然还没上岗,也不再是摩肩接踵的人群,但无比寂寥的两个月后,开始恢复的商机仍然让绵阳人和马家巷激动:蛰伏的日子已经过去,活跃和萌动总算归来。
新闻推荐
绵阳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加快推动中国重汽集团绵阳生产基地扩能上量
本报讯(记者黄小芹杜畅)7月1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元方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加快推动中国重汽集团绵阳生产基地扩能上量相关事...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