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绵阳 今日安州 今日江油 今日梓潼 今日三台 今日盐亭 今日平武 今日北川
地方网 > 四川 > 绵阳市 > 今日绵阳 > 正文

见证 30 年“治村史”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2020-04-15 06:27   https://www.yybnet.net/

汪国文在笔记本上记录村务。

留下岁月痕迹的“民情日记”。

□本报记者 罗敏 文/图

话语铿锵,腿脚利落,现年72岁的汪国文总是斜挎着军绿色帆布包,骑着电动摩托车风风火火穿梭在乡间小道。在绵阳市游仙区新桥镇新跃村做了30年村主任的汪国文,1970年参加工作,从生产队长干起,1990年被村民选为村主任至今,他已写下了100余本“民情日记”,现保存下来的就有79本。也因这79本“民情日记”,汪大爷成了远近皆知的“明星村主任”。

近日,记者来到汪国文家中,翻开泛黄的纸张,新跃村的点点滴滴、大小村务都记录在册,堪称最全“村志档案集”。一字一画间,印证了他任职30年来为民办事的轨迹。作为国家治理“神经末梢”的乡村,“民情日记”背后更透露出不同时期的治村理念。

A

从生产队长到村主任

“1990年1月4日,由于大家的信任,我被选举为村主任,既然当了就要不负于老百姓。”

——“民情日记”摘录

上世纪70年代的新跃村,是瓦子乡(现新桥镇)自然条件较差的村,村里大多数土地是山梁旱地,粮食总产量50吨,按工分配人均粮食仅100余斤。汪国文带着社员搞生产,提高粮食产量,但常常是“出工一条虫,收工一条龙”。汪国文说:“社员干活‘磨洋工’,作为生产队长,只有不断想办法提高出勤率。”

1979年,小岗村包产到户之风吹到了新跃村。被裹挟在历史潮流中的汪国文也不甘落伍。他和社员合议后,“秘密”搞起了旱地承包,将山梁上的贫瘠地块直接承包给农户。有领导知道此事后表情严肃:“这样搞是在犯错误!”汪国文一股子倔劲,“只要老百姓吃得饱,劳动有回报,我又没揣到自己荷包里,我怕啥子!”

承包经营后,村民积极性一下提高了,旱地里种起花生、玉米、黄麻、棉花等经济作物,粮食产量也翻了番,年人均粮食400多斤。

到1982年,包产到户被国家赋予了合法身份,与之相适应的,“村民自治体制”代替了原有的“人民公社体制”,村干部开始由村民选举产生。

“1990 年 1 月 4 日,由于大家的信任,我被选举为村主任,既然当了就要不负于老百姓。”汪国文在笔记里这样记录着。关于村庄建设的想法,早已在他心中澎湃了许久。此后,汪国文带领着村民们改造下湿田、修塘堰沟渠、建村道组道,一步步将基础设施建设好,将粮食产量搞上去。

“1997年10月27日,村里的柏油路修好了,这是全区首条通村柏油路。”“1999年2月19日,80%的农户在种子公司购买种子,预计产量能提高4万斤。”新跃村的每一次细微改变都被载入汪国文的笔记里。

2002年,国家取消农业税和提留款,汪国文回忆,当时自己很兴奋,提笔在笔记本上写下:"农民的最后一个负担终于没有了,农村的好日子就要到来了,今年全村要省38.75万元……”

取消农业税不仅让村民得实惠,更是给村干部减了负。“以前,不少村民戏称我们是‘催收员’,每年两季农业税、武引水费和屠宰费征收,忙得焦头烂额。”老汪说,他真正想的还是能有更多精力为老百姓服好务。

B

从“带头人”到“服务人”

“2005年11月6日,市上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前重生产发展,现在是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

——“民情日记”摘录

摆脱了“催收”事务,汪国文以身作则,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当好乡亲致富带头人和引路者。他率先养了15头肥猪、20只鸡鸭,带头种了 2 亩桑园……在其带动下,村民们干事热情空前高涨,发展蚕桑,建起700亩桑园;搞生猪养殖,年均出栏量破两千头;集中发展蔬菜种植,成为绵阳远郊有名的叶绿菜基地。

进入21世纪,大量乡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汪国文不忍土地撂荒,与其他村干部在当地党委、政府帮助下进行招商引资,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目前,全村以每亩600元的承包价流转土地1400亩,引进大大小小企业工厂10多家,发展起了生态农业休闲游、兰花种植基地等特色农业。此外,为了壮大集体经济,村上还以闲置集体资产入股食品厂,每年分红达8万余元。”村上从零起步,多元发展破茧成蝶,才有了现在的好成绩。”汪国文说。

“2005年11月6日,市上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前重生产发展,现在是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汪国文笔记里这样写道。随着村庄发生全面且又具体的变化,村干部被赋予新的历史任务,人居环境整治、矛盾纠纷调解、医保住房等服务型工作增加。

按照人居环境整治要求和美丽乡村建设目标,新跃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汪国文动员村民清理房前屋后垃圾,拆除违规占道院墙。汪国文不仅把自家附近的地盘清扫干净,还一有空闲就在村里转悠、拾垃圾。

“说实话,一开始不少村民不乐意,几十年养成的习惯不愿改。但是通过‘高音喇叭’不断宣讲政策,渐渐地大家也爱惜起了环境,都以当先进为荣。”汪国文口中的“高音喇叭”,便是村上的广播站,从上任至今,“高音喇叭”是他治村的一大“法宝”。从传达政策、宣讲文件,到讲农业技术、安全防范知识,再到“喊话”搞好春耕生产的同时注重相应防护措施,汪大爷的乡土方言话糙理不糙,村民很买账。

而对待农村群众的矛盾,在汪国文看来,依法调解是基础,打乡情民俗牌是手段。村民间有矛盾,都爱找汪国文来调解,说他“一把尺子量到底”“会讲理,听了服气”。

在汪国文的笔记本中,事无巨细地记录了村民们每一次纠纷调解情况。比如2019年调解了“王元富与王成顶老人供养问题”“石勇与苏子清关于道路修建问题”“王国华与罗玉珍砍柑子树问题”……他说,这些年调解了近千起纠纷,如今乡风好了纠纷也少了,以往一年四十多件,现在一年只有十多件,汪国文还因此获得了绵阳市“人民调解能手”称号。

今年遇上新冠肺炎疫情,汪国文说:“我是村主任,就该带头冲在前。”春节期间是村民办喜事、访亲友的日子,他一次次耐心讲解、做思想工作,得到了村民的理解和支持,纷纷推迟或取消宴席。

而当下,“村村合并”工作被排上日程,汪国文走家串户听取意见,解释政策文件,消解并村疑点、堵点。汪国文说:“以前,村民常说‘你们这些党员干部’,现在,碰面就说‘主任,别累着了’。”这一声简单的问候让他心头暖暖的。

从十八大的美丽乡村战略到十九大的乡村振兴战略,年过七旬的汪国文,还是一心想着村里的事务,想站好为村民服务的最后一班岗。汪国文说,现在国家把乡村治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他还将一如既往服务好村民,并希望后备年轻干部能超越他,带领新跃村村民早日实现乡村振兴愿景。

记者手记

做民生工作,首先要有为民情怀。汪老就是这样一个有为民情怀、“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采访中汪老提到,他心里有三个“绝不”:一是绝不利用权力为自己、为家人、为亲朋好友捞取一分钱好处;二是绝不掺和企业项目运作,以免“拿人手短”,无法履行好监督职责;三是绝不当挂名干部,要一门心思为村民办实事。

知民情解民忧,当好村民的服务员,79本“民情日记”,既是一个基层村庄发展变迁的见证,也是一个村干部一切权利由村民赋予,并对村民负责、为民谋福利的真实写照。

专家点评

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李羚:

干部强,村庄兴。村主任79本“民情日记”里的“治村经”也是一部中国乡村治理的缩影。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补齐村干部队伍建设短板,是当前乡村治理的重中之重。

在基于血缘和地缘关系而形成的自然村,德高望重的乡贤通过发挥自己的优势,为乡村治理奉献才能和经验。同时,从汪国文村主任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在乡村治理实践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善于作为的精神。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农民看村干部。村干部身处基层治理一线,既是“指挥员”,也是“战斗员”,更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贯彻者和执行者,承担着维护地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的重要责任,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农村治理最重要、最基础的领导力量。

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挥老党员“余热”,将他们吸纳到乡村治理中来,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要加大村干部队伍的新鲜“血液”输送,把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人选到村干部队伍中来,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有效的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撑。

新闻推荐

落实落细 疏“堵”解难 绵阳市精准发力推动工业企业复工达产

本报讯(吴健黄小芹)一支红外线体温计,不仅有显示温度的“脸面”和报数的“嘴巴”,还拥有专属“身份证”——条码,可以追溯生产...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见证 30 年“治村史”)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