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福斌
□本报记者陈荣文/图
“柳楷枯瘦欧楷古板,赵楷端庄典雅,更适合现代人审美。希望同学们从学习赵楷开始,了解中华书法文化的魅力。”站在绵阳市少年宫书法班的讲坛上,兰福斌讲起书法和篆刻艺术,如数家珍,把自己的独到见解和盘托出。
兰福斌作品五次入选全国篆刻艺术展、西部艺术展,获全国书法篆刻邓石如奖。他随身携带着一个笔记本,密密麻麻记满了随时随地有所感有所悟的篆刻创作设计样稿,他说:“篆刻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璀璨的分支,前贤已经创造很高的巅峰,唯有不断揣摩,方能有所精进,将这种方寸之间的艺术发扬光大。”
磨刀得到的“悟”
1993年,从绵阳普明中学毕业的兰福斌,考入了北京齐白石艺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从此开始了他学习钻研书法篆刻的艺术人生之路。
“荣幸的是,齐白石四子齐良迟先生成为我的授业之师,更有幸的是齐先生吸纳我为入室弟子。”齐良迟先生传授篆刻艺术,是让弟子从磨刀开始,一开始,先生并不教篆刻技巧,每一次都是要求弟子磨刀、磨石,反复地磨,齐先生的刻刀选的是德国钢材,质地非常坚硬,而且必须正面磨,费时费力。
最初,兰福斌并不理解先生的做法,认为该学习篆刻技法,磨刀磨石浪费了很多宝贵时间。可久而久之,兰福斌渐有所悟,磨出了感觉,领略了先生磨砺弟子心性的用意。原来,磨刀和磨石都要以耐心恒心对待,否则何以在方寸之间刻出大雅大趣?只有往死里下功夫,才能到达艺术的巅峰,在攀登艺术的道路上有所进益。
悟出这个道理后,兰福斌对齐先生安排的磨刀磨石任务,更加用心去做,去体会,坚持不懈做好每一件事,哪怕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
幸见大师的“真”
“当时不少齐派传人对齐白石的能力夸大其词,经常说大师挥毫就是一幅绝世之作,其实齐良迟对这些误传表示极大的不满,认为这种说法误导了大众,也是对白石老人严谨的创作态度和精神的一种‘善意’的歪曲。”兰福斌说,齐良迟先生经常谈起这段“文化公案”,激动而愤慨。
齐良迟告诉学生们,齐白石老人艺术创作非常严谨,每次创作,必先打底稿,可能会几易初稿,直到满意为止,而且还要翻阅字典核对,以免出错。选择印章,也是十分考究,印文、印泥,都要认真选择,以符合作品风格。
为了加以佐证,齐良迟先生还拿出了珍藏的齐白石大师早期花鸟一幅四尺整纸工笔画作品,展示给兰福斌等学生看,讲解这幅作品与大师大写意为主的传世作品风格大为不同,体现了大师与众多书画家一样,先是从工笔入手,一层层造染,一笔笔精描,踏踏实实地行走在艺术的大道上。
讲坛传授“道”
“中国的书法和篆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书法是篆刻的基础,篆刻是书法的一种展现载体。方寸之间,要做到章法美、字法美、书法美,就是不断增强学识修养,设计稿子,印化提炼,就像修建一所房子,动工之前,必须设计好建造图纸一样,千锤百炼,方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多年来,兰福斌在绵阳市少年宫的三尺讲坛上,孜孜不倦地传授着中国书法和篆刻的攀登之“道”。
治学严谨,是兰福斌教给学生的一个艺术坚守之“道”。他经常给孩子们讲前辈篆刻大家吴昌硕的故事,大师一生严谨,每有约稿,从不草率为之,非半年以上不可得,把初稿写在石头上,也不一定马上动刀,总是反复琢磨,不是耍大牌,而是严谨要求所致。大师至死,尚有一幅未完成的篆刻作品,传为佳话。
从教17年,兰福斌书法、篆刻弟子桃李满天下,在传播中国书法和篆刻艺术的教学道路上,他默默做着一颗铺路石,做着一位辛勤的园丁。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敏)为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安全生产工作部署,切实加强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扎实抓好复工复产安全...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