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绵阳 今日安州 今日江油 今日梓潼 今日三台 今日盐亭 今日平武 今日北川
地方网 > 四川 > 绵阳市 > 今日绵阳 > 正文

汉代的牛 不仅仅是用来耕田犁地

来源:绵阳晚报 2020-03-10 07:41   https://www.yybnet.net/

绵阳市博物馆馆藏的西汉木牛

绵阳市博物馆二楼展厅陈列的西汉木牛

在绵阳市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有一批西汉时期的木牛,其中一件在博物馆二楼展厅陈列向社会公众展出。

这件公开展览的西汉木牛,看起来并不起眼,为何会在绵阳市博物馆展厅占据一席之地?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解答。在汉代,牛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仅用来耕田犁地,也用于交通运输,而牛肉则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肉食品,可以说是占据了重要的经济社会地位。

■唐光孝记者张登军文/图

绵阳的西汉木牛

绵阳市博物馆馆藏的西汉木牛,1995年出土于永兴双包山二号西汉木椁墓。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绵阳博物馆编著的《绵阳双包山汉墓》记载,绵阳永兴双包山二号西汉木椁墓出土西汉木牛30件;同时出土的,还有100余件西汉漆木马。这批西汉木牛均为整木斫[zhuó]剥、雕刻而成,未髹[xiū]漆,形制基本相似,前肢直立,后肢稍曲,均为站立状。木牛为三角头形,长吻、圆眼、立耳,嘴紧闭,体态肥硕,四肢上粗下细。

受墓葬环境影响,绵阳的这批西汉木牛出土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残损,大部分木牛的蹄子朽残,有的腿部残缺且长短不一,还有的牛腿从根部残缺,仅有三腿,腹部也是凹凸不平。牛头也有残损,但轮廓基本清晰,有的看不到牛角,有的耳朵残损。大部分木牛的脊背有裂缝,腹部斑驳不平,老远看起有点像“浑身长满了癣皮”。

双包山二号墓西汉木牛出土后,长期处于“饱水”状态,2007年12月绵阳双包山饱水漆木器脱水加固项目启动后,作为项目内容之一,西汉木牛经过脱水加固处理后,有1件在绵阳市博物馆二楼展厅,向社会公众公开陈列展出。

从直观上看,这件陈列的西汉木牛,并不是那么入眼。如果不是陈列在博物馆并有文字说明,或者说放在其他无关紧要的地方,很可能不被人打上眼,更不可能想到,这竟然会是一件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的西汉木牛。

牛在汉代的社会地位

绵阳双包山二号墓中,为何会出土30件看起来并不起眼的木牛?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汉代时期牛承担的社会功能与社会地位。

在人们的直观意识中,牛的主要功能是用于耕田,即使是现在的农村也能够见到,在一些边远农村,甚至还能看到牛拉车。耕田犁地、拉车运输,正是牛在当时所承担的社会功能,这也是从有史料记载的古代社会到今天都一直存在的。

牛在人类社会之初,是用于食用的。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逐渐成为农业生产资料的一部分。用牛耕田最早始于春秋时期,成书于春秋末的《国语》中“宗庙之牺,为畎田之勤”的记载就是依据。

对牛耕形式的记录,最早始于汉武帝时期,《汉书·食货志》有“用耦犁,二牛三人”的记载。这种牛耕形式,是汉武帝时的搜粟都尉赵过发明并推广的。这种耕作方法,体现出了耕牛在汉代社会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对于牛的社会地位,早在西周时期就有“诸侯无故不杀牛”的铁律,到汉代则规定“只有年老体衰的牛才可以宰杀”,《盐铁论·刑德》中有“盗马者死,盗牛者加(枷)”的记载。朝廷对耕牛的重视,不外乎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农业生产,体现出“农耕为本”的理念。

国家法律对耕牛的保护,提高了牛的身价与地位。也正是如此,包括“二牛三人的耦犁法”在内的牛耕形式,更有利于权贵和地主阶层。养一头耕牛,需要付出不低的成本,更何况“二牛三人的耦犁法”需要两头耕牛,是平民家庭无法承受的,只能用人力代替耕牛去耕田。

上流社会的交通工具

在两汉时期,牛车是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在当时,牛车一般用来运送物资,但也供人乘坐,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著名考古学家孙机著《汉代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图说》中引《史记·平淮书》记载,西汉初期“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书中还有“诸侯贫者或乘牛车也”的记载。天下初定、局势不稳,马匹主要用于战争,“将相和诸侯贫者”自然也希望能骑马或坐马车,但奈何资源不足,只能乘牛车代步,这是不得已的选择。

牛车的行驶速度慢,也不那么颠簸,乘坐姿势还比较自由,这些优点让“将相和诸侯贫者”慢慢接受了。孙机在《我国古代车制略说》中引用《晋书·舆服志》记载,到汉灵帝和汉献帝后,“天子至士庶遂以为常乘”。

汉献帝是东汉的末代皇帝,战乱时局下,马匹又紧俏起来,乘坐牛车成为常态。对有钱有身份的人来说,乘牛车代步出行,总比没有车好吧?

可以这样推测一下,绵阳永兴双包山二号墓的墓主生前,家中肯定是有大量的马匹和高档的马车,但牛车也是可能存在的,也不排除专门养牛用来食用的可能。所以,墓葬中出土30件木牛,这也与当时的丧葬习俗相符。

对普通人家来说,可能也养牛,但主要用于耕田,闲时也不排除用来跑运输,多少能挣点钱补贴家用。历史学家许倬云在《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中列举一个普通农户家庭的财产中,一辆牛车的价值2000钱,一般的家庭还真拿不出这笔钱,所以有牛车的平民家庭应该不多。

牛在汉代的身价

从牛耕到交通,再到朝廷对耕牛的保护,赋予牛不低的身价。即使是今天,牛的市场价值依然不菲。

在汉代时,一头牛的身价究竟有多高?

许倬云在《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列举一个普通家庭的财产中,一头牛的价值是3000钱。西汉末至东汉初的《九章算术》中几道算术题,得出的牛价有1200钱、1818钱、3750钱不等。

《九章算术》中的牛价,不能明确是否市场时价,但应与当时的市场价格有关,之所以差距较大,或与牛的重量、品质有关。到东汉时,牛的价值更高,成都市出土的一通东汉石碑中有“牛一头,万五千”的记载,身价至少翻了5倍。

这些价格,仅仅是活牛的市场价值,并非鲜牛肉的价格。如果算上宰杀的人力成本、皮毛和内脏损耗、税赋、利润值等,牛肉的价格想来应该也不低。

在汉代,牛肉排在人们肉食品的第一位,属于高档肉食品。在朝廷严格保护耕牛的前提下,食用牛肉从哪里来?

《盐铁论·散不足》记载,富贵人家祈望山川时“椎牛击鼓”、中者“屠羊杀狗”,贫者“鸡豕五芳”。祭祀之后,牛肉自然可以拿来食用,却是属于富贵人家的专利。

其他社会群体总要吃牛肉吧?只有椎杀“年老体衰的牛”。牛耕技术的推广,带动养牛业的发展,在满足耕田、交通的同时,也会养殖专供食用的牛,但这需要付出大量成本,普通家庭是无力承担的。

孙机著《汉代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图说》中写到,汉代“全国每天宰杀六畜数千”,具体到牛,数量自然不多。牛肉数量少,自然是物以稀为贵,即使价格便宜,也被有钱人抢购了。

新闻推荐

绵阳市完成26项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 完成率达81.25%

本报讯(陈伟记者苏东华)3月9日,记者从市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了解到,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 汉代的牛 不仅仅是用来耕田犁地)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