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采摘黄桃
李子柒和奶奶
这几天,绵阳女孩李子柒火了!在国外视频网站上,她的视频作品动辄收获上百万乃至上千万的浏览量,截至2019年12月5日,李子柒在某境外视频平台上的粉丝数是735万,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飞速增长中。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权威媒体也纷纷为她“打CALL”“点赞”。
人民日报:
文化走出去,期待更多“李子柒”
12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化走出去,期待更多“李子柒”》。文章说,在李子柒镜头下,传统的笔墨纸砚、蜀绣,古法制作的苏式鲜肉月饼、桂花酒,这些流传于上千年历史之中的技艺,浸润着岁月的打磨和一代代人的匠心。传承好这些、推动它们走出去,不仅必须,而且重要。
客观来说,当前我国在国际传播能力上还存在一些短板,文化走出去的方式还相对单一。迫切需要发挥多种力量,实现多点开花、多路进发,也迫切需要更多打动人心的优质作品,让传统文化借助新兴传播手段焕发光彩、赢得世界掌声。
这正是:采菊煮豆话桑麻,田园风光有人夸。文化创新手段多,输出不妨多开花。
新华社:
读懂“李子柒”,此中有真意
12月10日,新华社发表评论文章《读懂“李子柒”,此中有真意》,对“李子柒”走红现象进行了解读。
文章指出,今天,全世界都在向东看。在世人关注的目光中,李子柒的视频打开了一个精巧别致的窗口,和众多精彩纷呈的窗口一起,向世界展现一个多元而美丽的当代中国。
文章表示,让世界了解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各方力量都在各显其能,以自己的方式告诉世界“我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600岁“网红”故宫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潮起来,让世界感受中国文化的生命力与创新力;自称“滇西小哥”的云南妹子,通过拍摄自耕自种、自养自产的云南美食,为世界送去“滇的味道”;年逾古稀的博物馆义务讲解员、“网红大爷”胡昇,通过网络直播讲述改革开放40年来市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在互联网时代,文明交流互鉴有了更多载体和渠道,有了更广阔的平台,有利于跨越差异、打破隔阂,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这个精彩无限的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我们需要更多的“李子柒”,需要更多有品质、有温度的好故事,让更多的人读懂中国、爱上中国。
央视:
像李子柒一样,活出精彩和自信
12月10日,央视新闻在评论《我也蛮自豪,因为我就是李子柒作品背景里的一个点》中指出,没有热爱就成不了李子柒。同样,没有热爱也看不懂李子柒。
文章指出,如果说她的作品我们中国人多多少少都会感到熟悉,那外国人呢?完全都是带着好奇就成就了李子柒的海外传播奇迹吗?不是,不是好奇,而是他们看懂了李子柒的热爱,也触动了他们心底里的热爱。这种热爱是相通的,也解释了为何李子柒的很多作品完全没有翻译却依旧不影响这些视频火遍全球。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李子柒的视频,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她只是默默地在那里干着农活,偶尔地跟奶奶说几句四川方言,但全世界各地的人,却开始了解“有趣好看”的中国传统文化,并纷纷夸赞中国人的勤奋、聪慧,进而开始喜欢中国人,喜欢这个国家。不得不说,李子柒是个奇迹,一颗平常心做出了国际文化传播的奇迹。
我钦佩这位姑娘。但我也蛮自豪,因为我就是她作品背景里的一个点。从今天起,像李子柒一样热爱生活,活出中国人的精彩和自信。
码解
李子柒到底有多火?
李子柒,生于1990年,四川绵阳人,知名美食博主,但和其他“美食博主”不一样的是,她将农村生活搬上网络,拍摄的时间跨度会拉得非常大,更近本质。因为精美的构图和悠闲的生活节奏,她的视频更像是一部田园纪录片,受到了无数人的追捧。
从造面包窑、做竹子家具、文房四宝、做衣服,到烤全羊、酿酒、酿造黄豆酱油……总之,没有李子柒做不出来的东西。比如一般人拍做菜,可能会用到酱油,然后会从“我们已经有酱油了”拍起,而李子柒会从“我们如何种出黄豆拍起”。
李子柒6岁父亲去世,14岁辍学打工,2016年11月以《兰州牛肉面》视频开始广为人知。
如今,李子柒在全网粉丝超5000万,视频播放量也达到80亿。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李子柒的视频火到了国外。她在国外社交媒体发布的内容,与国内网友看到的并无二致,甚至连英文字幕也没有配,但还是“征服”了世界网友。不分肤色、语言的人们在其短视频内容的留言中,给予了她足够多的赞叹与祝福。
截至2019年12月5日,李子柒在某境外视频平台上的粉丝数是735万,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飞速增长中,几乎每一个视频,播放量都在500万以上。
(综合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
新闻推荐
本报讯(史智蓉文/图)为了深入理解统编教材理念,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实现资源共享,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目标,近日,在游仙区五...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