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仙区石马镇三星博爱小学秦家芳
摘要:灵感是创作主体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一种转瞬即逝和豁然开朗的心理感应。它有突发性、偶然性、短暂性、易逝性、创造性和不可重复性的特点,在陶艺创作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生在陶艺创作过程中也应该善于捕捉灵感,把灵感转化为艺术创作表现的动力。
关键词:陶艺创作、灵感、生活
引言: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陶艺创作是创作者把自己的主观情感和灵感意念,通过陶瓷材料的加工和塑造,使艺术形象呈现的过程。一件成功的优秀作品,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灵感的启发,灵感是陶艺创作的必备的条件。它是同学们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为表现一个充满艺术感染力的艺术形象,进行苦思冥想,由于偶然外界事物的启发,而产生的一种顿悟式飞跃。在陶艺创作时,当创作者处于灵感状态时,思维异常敏捷,创作欲望高涨,因而创作的作品有着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冲击力。
一、灵感来源于机缘——变体法
变体法,是通过对原始形态不断变化而达到认为合理的形态的方式。对制作陶艺作品材料——泥料的运用,要经过认知、掌握泥料的性质,才能“挥洒自如”。熟悉泥性的过程就是在规范的制作当中掌握材料特性的过程。只有在摸泥、捏泥、揉泥、戳泥、粘泥的造型过程中,渐渐体会到泥料的干湿度、柔韧性以及对造型的可控性,得到一定的经验。这个过程往往伴随着失败,这种“失败”一般是指破坏整体造型外观的开裂、变形、塌陷等现象,有时这些现象在烧制时才会出现,也只有多做多烧才能对结果作出预判。那么,在一个新的课程开始时,只有多作规定练习,多尝试失败,才能更快、更容易摸透泥料的特性。当我们大胆地提出“主张失败”时,学习者更能抛开失败的担忧,勇敢挑战“危险动作”,增加经验与认识,锻炼意志与性格。因此,“主张失败”能促成“熟悉泥性”,“熟悉泥性”与“主张失败”便成了互生的关系。当
初学者在熟悉泥性的同时会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灵感,这些孩子抓住了在变体过程中泥的外形特征,并联系生活,根据外形相似或神似取出有创意的名字。当一个孩子在熟悉泥性用手捏捏的同时,突然发现手捏成型的形状非常像“李白举杯邀明月”。
二、灵感来源于想象——解构法
解构法,将“源”图形改变观看角度或切割形态,再改造、重组、变体成所需要的目标造型。这种方法首先要把“源”形从自身的空间、时间、环境中抽离出来,打破常规观看角度。在陶艺课上,孩子们的灵感还来源于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当孩子们学习到端午节赛龙舟的情景时,每个孩子的脑海中都有自己的一幅画,当他们创作表现时,都是通过自己的想象进行的。在创作过程中“没有失败的作品,只有失败的创意。”当一个作品“失败”后,只要发挥我们的想象,结合生活,相信会有意想不到的
效果。陶艺制作经常会出现开裂、变形、塌陷等现象,若轻易就否定掉作品实为可惜,当我们仔细观察这些“失败”的形态,不少可以再次利用与发挥。有的在失败之躯上添加或减少构造,使之改变原来的造型初衷;有的不断增加或重复“失败”的形态,使之成为作品的亮点,这种情况能给制作者带来独树一帜的风格。因此,“错”不是错,轻易放弃才是错。
这些方法在陶艺制作当中成为创作动机的兴起和形式的建构,不仅能较大限度地避免雷同与模仿,还能调动制作者独特的创造性思维,由型变形,打破日常的束缚。例如:孩子们手捏成型一个盘子的形状,可是在烧制过程中出现了破裂,这个孩子结合生活,发挥想象,把上次的青蛙放置到盘子里面,把盘子当作荷叶并进行装饰,一幅具有生机的作品产生了,试问,盘子还是一个失败的作品吗?
结论:在陶艺创作中,没有灵感,创作者无法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柏拉图曾经说过“灵感是灵魂在迷狂状态中对于天国和上界事物难得的回忆与关照,没有这种诗神的迷狂,都将站到诗歌的门外。”因此,只要细心观察、用心想象便会发现,生活带给我们的灵感是最真实,最可靠的。
新闻推荐
2013年,汤先生的妻子郭女士为其在太平人寿投保了康颐金生B、附加康颐重疾B,并在业务人员的建议和协助下,增加了康乐卡服...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