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绵阳 今日安州 今日江油 今日梓潼 今日三台 今日盐亭 今日平武 今日北川
地方网 > 四川 > 绵阳市 > 今日绵阳 > 正文

东街 讲述五百年来的城东故事

来源:绵阳晚报 2019-09-29 10:23   https://www.yybnet.net/

正东街(今警钟街东段)

1997年警钟街富临桥原貌齐占元绵阳市城建档案馆馆藏

1997年警钟街天津桥原貌齐占元绵阳市城建档案馆馆藏

2003年警钟街原市财政局梁光明绵阳市城建档案馆

黄家巷(东街出口)

今富临桥

绵阳一中(曾经的绵阳试院)

东街与小北街出口

汤毓良记者曹雨婷文/图

我国传统的城市城垣,南北贯通、东西对称、十字交叉,形成城市中心十字口(市中心),构成城市坐标。明朝绵州古城街坊中心在大北街(棉花街)、东街、西吉祥街、南神仙街,十字口在环秀楼处。东街明、清时期名为正东街,北临小北街与盐市街相通,西与棉花街、神仙街、吉祥街贯通十字路口,成为往来商埠间的“黄金通道”。

1康熙年间向旧城西北拓展

通常来说,城市以方位命名街道是最为普遍的,如东街、西街、南街、北街;有的以大北街、小北街、大西街、小西街命名。今天的绵阳城区也有北街、西大街、南街(一环路南段)及东街(警钟街东段)。其中,北街与西大街(清朝时名为大西街)形成于清朝,老南街与东街却是明朝留下的历史更为悠久的老街。为何同是表方位的街道,这四条街形成朝代却不一样?这要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涪江改道说起。

绵州城池位置千年沧桑变化,母亲河涪江改道是城池变迁的重要因素。《四川省志·地理志》记载:绵阳市境内,涪江主要支流有火溪河、平通河、通口河、安昌河、芙蓉溪、凯江、梓江、郪江等。古绵州城位于涪江东岸,临水作城,水陆四通,惟急是应;东据天池,西临涪水,形如北斗,卧龙伏焉,为蜀东北之要冲和军事重镇。河流改变了州城,留下了历史。从绵阳城区卫星图看,安昌河在南山脚下汇入涪江。绵州通汤毓良说,在涪江改道以前,历史上发源于龙门山地的安昌河,流至人民公园南面碳码头(今碳码头巷)一带,它的使命就结束了。

《绵阳县志)记载:“自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以来的30年间,旧城区被洪水淹没达34次。康熙三十一年涪江暴涨洪水,冲东北城而过,冲毁绵州城东北半城,死者众。”史书上说,康熙三十一年,江水“突直冲城而过,东北二门割为水国”,从此涪江改道,绵州城由涪江东岸变成涪江西岸。乾隆年间,涪江又先后两次侵城,“城西南仅存半隅”,孤立于新河道西岸。对比税毅绘制的绵州城明清两张地图,明朝时期龟山(今碧水寺一带)与绵州城在涪江东岸,清朝时龟山与绵州城隔江相望。再看安昌河,明朝时安昌河与涪江在巴西渡、后人民公园南面碳码头(今碳码头巷)一带汇合,到饮马渡就已经是涪江了。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涪江洪水再次暴涨毁城,到了无力修复的地步,致使清政府于乾隆三十六年移绵州州治于罗江达32年之久。直至清嘉庆五年(1800年),故河道已淤塞填平,知州刘印全迫于防御白莲教进逼绵州,沿涪江新河道西岸重新筑城,向旧城西北拓展,北门名迎恩门,外北至北河渡口为迎恩街(后称铁牛街),修复河堤240丈,新建绵州城总面积0.73平方公里,城墙总长3500米,当时共修了五道城门:东门、老南门、大西门、小西门以及位于北部的老北门。重建的州城共五门,东曰安定门,南曰会昌门,西曰镇川门,北曰迎恩门,西北(小西门)曰长兴门。旧河道填淤后,绵州城修建了新的北街与西街,这就是为什么东南西北街修建朝代不一样的原因了。

2形成于明朝的正东街

每个城市都有一个繁华的十字路。人们从四方汇集在这里,又从这里散开,走进城市的各个角落。我国传统的城市城垣,南北贯通、东西对称、十字交叉,形成城市中心十字口(市中心),构成城市的坐标。据《绵阳市城乡建设志》记载,明朝古城旧址,绵州城垣西临安昌河与涪江故河道汇流处,东部和北部城垣坐落在今涪江干流(俗称绵阳北河)中心处。明朝西城城墙以顺城街、翠花街为界,西门在徐公祠左前方,东门、北门在今涪江河心。而明朝古城街坊中心在大北街(棉花街)、东街、西吉祥街、南神仙街,十字口在环秀楼处。

如今东街范围为警钟街富乐大桥桥头至富临天桥十字路口一段,明清时期名为正东街。当时的东街北临小北街与盐市街相通,西与棉花街、神仙街、吉祥街贯通十字路口,是往来商埠间的“黄金通道”,一度成为商业聚集的“黄金街”。民国时期比较出名的有观音阁、大观楼茶楼。解放前东街曾被改名为民生路,街长387米、宽6.4米。在1954年绵阳城管示意图中,也有过东大街的叫法。

相比北门外,解放前的东门外是荒凉的。众所周知,涪江北岸龟山之阳,为川陕来往待渡之场所,民国38年(1949年)被当时的县长杨卓勋命名为开元场。虽然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元场只有一家供销社,但这里从不缺少往来川陕的过客。而东门外则是另一番景象。过去的沈家坝是怎样的一片土地?上世纪八十年代,沈家坝除了有十之二三的耕地外,近千亩河滩地杂草丛生。“沟渠交错,溪流不断,如遇下雨便水满为患,成为大片荒芜的沼泽地。”汤毓良说,新中国成立初期,沈家坝北边仅有破败的李社祠,南边的渔父村有一些稀少的青瓦农舍。

3绵州试院的前世今生

因此,绵阳人心中的城东便是正东街、黄家巷、东城根街及东河坝一带。“黄家巷为连通东街与解放街的便利通道,明代绵州城垣图上就有黄家巷。”汤毓良介绍,黄家巷东侧紧邻盐市街,此是清朝、民国年间官府、军队的重要驻地。据《绵阳市城乡建设志》记载,清嘉庆七年(1802年)州牧陈跃庚在黄家巷西侧(今绵阳一中处)修建绵州试院,此为绵阳市第一中学前身。道光二十年(1840年),州复旧制,知州刘印全躬率士民扩建绵阳试院,更名左绵书院。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龙安知府蒋少穆、潼川知府钟润分别将两府书院改为官立中学,绵州知州杨兆龙召集所属五县士绅商议,将绵州试院改建为中学堂,清宣统二年(1910年)三月正式开学。改建的中学堂名“绵州联立中学堂”。

解放初,汤毓良就读于绵阳一中并住校,古典的学校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依稀记得,清一色的木结构房屋坐南朝北、古朴典雅。”他回忆道,当时学校照壁、大门、大堂、二堂、孔子殿在一条中轴线上,大门楼、高门槛、大门进入小四合院是大堂三楹及厢房,为教研室办公处;中间道路呈丰字型与两侧长廊组成长方形四合院;与两侧长廊非字型对称建有三排六间教室,院内通天柳笔直参天,白鹭成群栖息。

今天的绵阳一中,现代化教学楼取代了曾经的木结构房屋,学校大门已改向东街(警钟街东段),百年来,无数绵阳学子从这里毕业,已是桃李满天下。

如果你是老绵阳,熟悉绵阳的那些老街巷,欢迎来电来信提供线索。

电话:0816-2395666

投稿邮箱:davideng@163.com

新闻推荐

绵阳市政协召开推动全市文旅融合发展界别协商会 丰富文旅业态 做强文旅经济

本报讯(记者范萌)根据市委办、市政府办、市政协办今年协商与监督工作计划和市政协今年工作要点安排,昨(26)日,市政协召开推动全...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 东街 讲述五百年来的城东故事)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