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津大桥
游仙区东津路靠芙蓉溪段任先禄摄于1999年(绵阳市城建档案馆提供)
游仙区东津路任先禄摄于1999年(绵阳市城建档案馆提供)
驿亭路与芙蓉溪路路口
东津大桥横跨芙蓉溪
李杜祠巷文化墙
李杜祠(绵阳市城建档案馆提供)
汤毓良记者曹雨婷文/图
在绵阳,许多看似普通的地名背后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地名是打开古城绵州的一把钥匙,是谱写绵州故事的音符。1998年,绵阳市民政部门将“芙蓉二桥”更名为东津大桥,富乐大道同时更名为东津路。“东津”二字可以追溯千年,也见证了芙蓉溪畔从唐朝到现代的历史风云。
1
东津一名可追溯至唐朝
芙蓉溪,因古代两岸遍植芙蓉而得名,溪畔山、水、花交相辉映美不胜收,不少文人墨客曾留下赞美诗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芙蓉溪上桥梁逐渐增多,其中芙蓉溪桥以溪名为桥名。
绵州通汤毓良说,芙蓉溪上的另一座桥东津大桥,在建成后的三年时间里,曾被暂名为芙蓉二桥。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绵阳城市的发展,芙蓉溪桥已不能满足当时游仙区的交通需求,为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东接沈家坝富乐大道、西连开元场的东津大桥于1993年9月破土动工,1995年4月建成。在修建期间以及建成后的三年时间里,东津大桥一度被称为芙蓉二桥,直到1998年,绵阳市民政部门正式为其更名为东津大桥,一直沿用至今。同时被命名为“东津”的还有之前的富乐大道,也就是今天的东津路。
虽说大桥和东津路命名于1998年,“东津”一名却可以追溯千年。“东津”二字见证了芙蓉溪畔从唐朝到现代的历史风云。
“桥名‘东津’二字历史悠久,最早来源可追溯至唐朝。‘津’为渡口之意,‘东’为方位之词,‘东津’意为绵州城东边渡口。”汤毓良将“东津”的来源娓娓道来,唐太宗第八子、越王李贞曾任绵州刺史,坐镇绵州,奉命镇守大西南,并修建越王楼。越王李贞坐镇绵州期间,因前往中原等地的路被芙蓉溪隔断,便在今芙蓉溪李杜祠对岸设立东津渡口以便两岸联系往来。由此,“东津”二字便出现在历史中。
汤毓良认为,结合历史来看,东津渡口位于李杜祠对岸,东津渡具体的位置是芙蓉溪下游,东津大桥下游30米处,开元场农贸市场河岸。“从唐代到清代这段历史中,东津有两个渡口:一是唐代李贞坐镇绵州期间设立的东津北渡口,二是清代李调元诗词中的东津南渡口。”汤毓良介绍,但因唐代绵州城的繁华和东津北渡口为川陕古道的要道,以及杜甫寓居治平书院(今李杜祠)接待名人学士、在东津观打渔等原因,北渡口成为文史学家们公认的东津渡口。
2
游仙区一片荒河滩的发展
过去的沈家坝是怎样的一片土地?上世纪80年代,沈家坝除了有十之二三的耕地外,近千亩河滩地杂草丛生。“沟渠交错,溪流不断,如遇下雨便水满为患,成为大片荒芜的沼泽地。”汤毓良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沈家坝仅在北边有李社祠、南边有渔父村等一些稀少的青瓦农舍。但因长期被用作学校和农舍,破坏严重。
汤毓良认为,沈家坝的历史可以从公元301年说起。公元301年,李特起义军攻占涪县,李雄的成汉政权、氐人的前秦政权、鲜卑人的西魏、北周政权在绵阳的历史都发生在沈家坝这块土地上。到隋朝统一中国这280多年间,沈家坝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战事频繁,为绵阳局势混乱时间最长的古战场。“沈家坝长期荒凉,更主要的还是由于水患的破坏,芙蓉溪、涪江水首当其冲。每发一次大洪水,沈家坝几乎都会遭受破坏。”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市政府投资修建了芙蓉桥、东津桥、富乐大桥(涪江三桥)、一环路、绵盐公路等,并扩建了沈家坝,沈家坝才开始逐渐繁荣了起来。
说到沈家坝的城市建设,不得不提惠泽堰出水口的治理。惠泽堰修建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渠全长23公里,引芙蓉溪、涪江二水灌溉农田约7万亩。由于芙蓉溪改道,水位降低,为确保松垭、小枧沟和三台永明等地良田灌溉和人畜用水,改造河滩地,提供建设用地,修筑拦河堤坝是当务之急。惠泽堰的成功整治,既提高了防洪能力,确保了灌区生产、生活用水,又新增建设用地70余亩。
此外,沈家坝的安置住宅安置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绵阳旧城改造中来自涪江西岸翠花街、铁牛街等老街的拆迁户。安居工程让绵阳城区的住房特困户解决了后顾之忧,不仅有力地配合、支持了绵阳城市建设,而且增加了游仙区内城市人口。至此,游仙区沈家坝终于告别了大片荒芜沼泽地的时代,紧跟绵阳城市发展步伐。这块沉睡了多年的土地,终于苏醒了。
3
李杜祠与督邮亭街名的古今对话
《绵阳县志》卷七《人物流寓》抄录《省志》:“唐天宝年间明皇幸蜀,姜皎以藩邸旧臣扈驾至绵州,画鹰于督邮亭壁。”此后,唐代诗人杜甫、宋代诗人陆游都曾见到画鹰,并留下了诗作。杜甫《观姜楚公画角鹰碑》写道:“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观者贪愁挚臂飞,画师不是无心学。此鹰写真在左绵,却磋真骨遂虚传。梁间燕雀休惊怕,亦未搏空上九天”。
从“画鹰于督邮亭壁”再到“此鹰写真在左绵”,我们不难得出一些线索。据《绵州志》记载,李杜祠原系西汉中国针灸创始人涪翁、东汉著名游方道士李意期鹤居之地。唐初,州人在此建治平书院,成为接待文人学士研讨修齐治平、吟诗作文、修身养性的地方。为避安史
之乱,在绵州刺史杜济和友人劝导下杜甫在绵州蛰居了下来。杜甫数次到绵州,都在治平书院居住,在后来的诗中称此处为“左绵公馆”。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涪江、芙蓉溪洪水暴涨,治平书院冲毁殆尽。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绵州教谕吴朝品遵其父的遗嘱,集资置地,在治平书院遗址上建成李杜祠。
“东津”流传千年,李杜祠和督邮亭也传承了下来。“李杜祠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维修、扩建,督邮亭则体现在东津路旁的一条小街——驿亭路。”汤毓良说,在绵阳有许多这样的街巷,看似普通的名字背后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们是打开古城绵州的一把钥匙,是谱写绵州故事的音符。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晓东)昨(4)日,记者从市人社局获悉,绵阳市2019年度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标准已...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