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芒种时节,在游仙区平整规范的高标准农田里,随处可见农民劳作的身影。放眼望去,平坦整洁的道路、绿树掩映下的村落、绕村而过的清澈河水……行走在游仙的乡村,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
田野里、山岭上绿意盎然,荒地上建起休闲广场,泥泞的乡间小路变成宽阔的水泥路或沥青路,崭新的太阳能路灯夹道而立,一个个休闲农庄、山湾农庄喜迎宾客……“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徐徐染色铺绘。
□本报记者杜畅文/图
农村美文明“里子”厚起来
“这个村的环境真是太好了,青瓦白墙、红花绿树、小桥流水……简直是梦中田园的样子。”5日,中央、省、市媒体记者走基层活动中,见多识广的媒体记者们走进游仙区新桥镇同福村,惊诧于眼前优美的乡村环境,啧啧赞叹之际纷纷用相机记录这座迷人的村庄。
在村口,硕大的宣传栏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在这张名为“人居环境整治红黑榜”的宣传栏里,用照片标注着农户在房前屋后环境维护中的成绩,前三名上“红榜”,享受奖励表扬;后三名列为“黑榜”曝光并督促整改。此外,在村里随处可见有毒有害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可回收垃圾等50余个分类垃圾桶,正是这些实实在在的治理举措,让同福村有了崭新的面貌,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庄”,受到记者们的纷纷“点赞”。
乡村环境的提升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游仙区注重整治与引导相结合,把农民反映最强烈的环境脏乱差问题作为突破口,启动村庄绿化工程,建立完善农村保洁制度;依托全域垃圾集中中转处理制度,以老旧村庄、沿河沿路、集镇周边等为重点,持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该区还广泛开展环保清洁户、卫生示范户评选活动,以评促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的深入,使许多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与此同时,游仙区着力培育文明乡风,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教育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改陋习、树新风活动。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公民道德银行、乡村道德走廊建设和公民道德评议等活动,推进乡村信义文化建设,提升群众道德修养。此外,该区还加快推进文化馆、图书馆、乡镇(街道)村文化活动站(室)等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创作一批饱含游仙元素、体现游仙特点的优秀文学、音乐、书画、影视“新游仙”系列文艺作品,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游仙区在加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的同时,努力挖掘乡土文化根脉,最大限度保护乡村独有的文化“DNA”,文明村镇创建、最美乡村培育与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建设协同推进,与康居村庄、生态村镇等基础创建有机融合,营造了外在形象与精神内质有机统一的乡村风貌。
农业强产业“步子”大起来
5月14日,在游仙区农业产业项目招商推介会上,8家招引企业的8.4亿元农业产业项目落户游仙,为游仙农业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近年来,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游仙区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业综合水价改革试点为契机,大力推进优质农业产业项目建设。
游仙区围绕“一带两河四片”农业空间
总体布局和“花卉林果、优质粮油、绿色蔬菜、生态养殖、优质蚕桑”五大特色产业,推出“八仙过海”系列“仙”字号农特产品,培育“富乐游仙”区域公共品牌,打造“七朵仙花”主题景观,建立起花舞游仙、果满山川、桑梓家园、稻鱼共生、水稻制种、中药材、蔬菜制种等7个现代农业园区,强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型。
在游仙,五大产业专家服务团队、印遇龙院士工作站、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助力农业科技创新;益农信息社、“互联网+”带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农业综合水价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该区先后被认证为国家级区域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示范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区、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全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整县推进试点县、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区。培育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绿色食品双认证的“木龙观红萝卜”等名优特色农产品二十多个,“三品一标”认证产品115个,建成富乐花乡、太乙仙山植物园等特色农业产业园。全区发展农民专合社390家、农民专合社联合社3家、家庭农场293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59家、建成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体5个。
农民富乡村“主体”壮起来
日前,在游仙区徐家镇顺栖家庭农场务工的村民贾方贵正带着游客采摘草莓,这是他在这里工作的第三个年头。在这里,他不仅靠着农场务工一个月收入3000至5000元,还有社保和医保。“在这里工作收入可观,离家还近。”贾方贵笑呵呵地说,“村上还有两个残疾人士,也受到农场的帮扶,时常在这里打工。”
生活富裕是人们生活的美好向往,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的之一。长期以来,游仙区努力拓宽群众增收、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取得显著成效。
游仙区积极盘活农村废置、空闲宅基地,以取得置换、抵押担保、产权明晰、入市转让、有偿使用、自愿退出及民主管理等模式,让农民的“死资产”变“活资产”,不断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该区还着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延伸增值收益,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依法保护农民财产权益。通过探索众筹、直播、VR、网红经济等互联网+农业新模式,实现农产品触网热销,通过策划特色民俗、农事体验等乡村旅游活动,引导城市游客到乡村消费,让农产品从“菜园子”直通“菜篮子”,真正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
同时,该区不断优化农村创业环境。让外出务工人员从“洗脚”进城向“洗脑”还乡转变,通过把外面的资金、技术特别是新思想、新观念带回家乡,让他们成为改变家乡面貌、带领乡亲致富奔小康的新一代农民。去年,该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3元,同比增长8.9%。
新闻推荐
敬代昕全家近影。受访者供图□特约通讯员田明霞在绵阳市涪城区安昌小区里,居住着敬代昕夫妻俩和76岁的岳母。敬代昕带...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