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保留至今。市级非遗项目——月饼模制作技艺在过去一度盛行,但随着科技的发展,这项人工雕刻技艺慢慢被机械所取代。涪城区80后美女杨春艳却对传统文化青眼相加,她继承祖传手艺,成为市级非遗月饼模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本报记者彭雪文/图
近两年来,杨春艳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将月饼模具工艺融入现代生活,通过创意对非遗进行重新诠释,其精湛的手艺、精美的作品,吸引了不少市民。现在不少年轻人结婚也要来她这里定制摆件或戒指、吊坠。杨春艳实现了把非遗创新传承融入大众生活的有效探索。
创意茶几茶具、琥珀、玉石、翡翠吊坠及耳环的精美雕刻,美轮美奂的石雕、木雕摆件及底座、打磨的石头……走进杨春艳的工作室,梅兰竹菊、荷塘清韵、鲤鱼跃龙门、凤舞九天等图案摆件、挂件或饰品琳琅满目,整个工作室生机勃勃。在众多的创意作品中,堪称奇品的“月饼模葫芦木制摆件”将月饼模与葫芦相结合,无论是葫芦、藤蔓还是叶子都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而另一套类似莲花花瓣造型、线条优美的金丝楠木茶杯垫及雕花茶几、底部雕刻有福禄寿喜的茶具,古朴典雅,泡上一壶清茶,茶香袅袅中,暂别尘世的喧嚣,安享久违的宁静。杨春艳说,这些作品都源于月饼模制作工艺,而优美的杯底垫设计理念则来源于院子里养的多肉花瓣。
在杨春艳看来,工艺都是相通的。“虽然月饼模做得多,但传统的东西有的已很难与现在的市场接轨,甚至生存都面临困难,为了改变尴尬境地,她在月饼模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实践改良,结合石雕、木雕技艺和现代人的需求,予以创新。非遗产品能否从众多商品中脱颖而出,吸引消费者,就得看能否提高美学品质,符合当代人的艺术审美。为此,杨春艳苦学艺术课程,产品设计等,抽时间学习借鉴国外的工艺和款式,对传统技艺进行改良。从去年底开始,她还把这些手工技艺运用于耳环、吊坠、甚至钻戒上。
记者现场看到,杨春艳在选料、锯料,打坯,刻画不同的造型轮廓后,雕刀在她的手中,瞬间变成一支灵巧的“神笔”,“雕画”出神态各异动植物等图案,反复打磨、修光、上漆后,成为精美的成品。在做这些手工艺时,需要用到刨子、推子、锯子、凿子、雕花刀具、刷漆等,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简直不敢相信,眼前这个文弱的女子竟是一个活脱脱的“小木匠”。
杨春艳的老家在三台,祖父、父亲是有名的家具雕花师,月饼模是一门祖传的手艺。自幼耳闻目染,月饼模制作,早已成为她的爱好。后来,为完成父亲的遗愿,杨春艳放弃教师工作,选择传承几乎淡出人们生活的月饼模制作。面对生存困境,她的坚持与创新让人感动,用她的话说,无论怎么改变,都是月饼模制作工艺在原来的基础上的“蝶变”,就是希望给人们留下中秋民俗最传统的记忆。
新闻推荐
本报综合消息(四川日报记者尹勇本报记者李志豪)5月30日,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省监委主任王雁飞赴绵阳市,重点就扫黑除恶“...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