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田明霞文/图
或许,每个人心中都藏有一个世外桃源,或是山腰一排木栅房,或是水边街巷的青瓦四合院,人们在这些房院里一日三餐,繁衍生息,养花逗猫,种菜遛狗,安居乐业。而被评为全国传统村落的涪城区丰谷镇二社区,近日,记者走进这样一处静卧在绵阳城郊区的世外桃源。
A
古街深巷曾经的热闹尘封在记忆里
静静的午后,记者走在修旧如旧的丰谷镇萝卜丝巷里,看到了脚下路面铭牌刻字“铜牟训”,丰谷镇的退休老干部郭开聪说:“据《元和郡县志》和《华阳国志》记载,公元前201年,刘邦称帝,设立涪县,丰谷命名为“铜牟训”,为涪县练兵场所。二社区建于元代以前,属于丰谷老场镇,坐落在涪江河畔,随着码头的繁华起落而兴衰。映入眼帘的几条街上古老“风火墙”“华严寺”建筑物,倒是依稀可见旧时热闹。
但是,这份“热闹”却存在于二社区干部姜艳的记忆中。“上个世纪80年代我在丰谷小学读书,各条主街都很闹热,尤其是逢场天,我从离家很近的学校回家,穿过那些拥挤的赶场人群要半个多小时,回家吃中饭晚了,常惹来我妈唠叨,因为东街上商店多,买东西的人也多,特别拥挤。”姜艳拥有家传的“油渣饼子”手艺,她大学毕业后曾在绵阳城里工作过一段时间,最终,作为独生女儿的她,回到了老家丰谷街上,掌握了已成为县级非遗项目的“油渣饼子”手艺,如今已是两个孩儿的母亲了。
曾经在离二社区不远的原绵阳师范学校读过书的诗人瓦片也回忆道,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这里太热闹了,每到星期天,丰谷二社区的大街小巷里,都能看到成群结队的绵师校学生玩耍的身影。
丰谷镇副镇长王小凤告诉记者,作为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镇,丰谷曾经商贸繁荣、人气聚集,但是近20年以来,随着绵三路改道、行政区划调整、城市规划调整等诸多客观因素,丰谷镇发展滞后了。可也正因为如此,丰谷镇二社区这样的传统村落得以保存下来,并于近年来成为受保护的全国传统村落。
记者眼前,弯弯曲曲的萝卜丝小巷长160余米,两侧都是保存相对完好的老屋,巷口有新打造的丰谷影像墙、1943年丰谷镇原籍地图、二维互动雕塑、老物件陈列、文化墙等,让人恍若时光倒流。
B
老屋民居四合院里古风古韵犹存
穿梭二社区这些古街深巷里,那些年代久远的青瓦四合院让人感觉回到了童年的涪江边。踏着东街38号梁家烧房的清代地砖,看到了小天井里的“轱辘水井”。研究本地文化的八旬老人郭开聪指着框架木结构的梁家烧房说:“著名的丰谷酒,就是从这里生根发芽的……”一户人家正在简装修厨房,居民王成说:“上头有文件精神不能乱动这些历史建筑,但房子太旧了,还是得收拾下才住得了人。”
穿过一个五、六米长的小过道,映入眼帘的就是党家大院的四合院,见到人来访,那条拴着的小狗儿“汪汪”直叫。四合院里一家紧闭的门上,贴着还没有褪色的“囍”字。姜艳的家也住在二社区的这些老院院里,但这些多数于清末修建的四合院,都破旧,因为是受保护的传统村落,居民也不能擅自维修,盼望有关部门快点拿出立竿见影的保护解决措施。
推开南街萝卜丝巷的“陶家大院”的木门,73岁的刘大娘从正房里走出来,用那穿金戴银的双手理了下头发,慢条斯理地说:“今天午睡得长了,我在这院里已住了20多年了,养养花、跳跳坝坝舞,我的日子很好哟。”
丰谷镇文化站干部仲春红说,当年陶家是场镇的产业大户,从清乾隆时期就开始修房造院,200多年来,见证着丰谷镇的沧桑。如今,虽然陶家后人已不住院子里了,但这座以“陶家大院”命名的院子,成为丰谷镇上的古建筑代表之一,也成为后人了解清朝市井文化的窗口之一。近年来,相关部门每年对其进行维护。同时,本着“在保护中活化,在活化中保护,将生活的气息和文化的灵魂留存在建筑和村落中”的原则,二社区目前打造民居试点房5处、改造土坯房120户。
C
丰谷码头涪江水运风光不再
穿过东街上的炳林毛笔非遗传习基地,就到了2018年才建好的涪江河堤上,名叫“船码头”的这段江河水里,一只小木船停在江岸边。这只船的主人就是三代居住在河边的打鱼人家的王仁君家。王仁君正在家中小院里晒鱼网、给辣椒苗浇水,给果树施肥。
史料记载,明清时期的丰谷镇盐业发达,水运繁华,水面宽阔,所有南下、北上的商船抵达后都会在这里停靠。那时,平武、北川的茶叶、山货走水路运到丰谷码头后,再从这里运往重庆、遂宁,那时候的丰谷码头,每晚都有上百艘船只停渡歇脚。
如今的丰谷码头,水波依旧,天低江阔,岸上还残存的古老灯塔,默默见证着丰谷码头的沉浮兴衰,渡船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丰谷古渡不远处的涪江桥正在建设中。
目前,丰谷镇不断挖掘古井盐、烤酒、缫丝和水陆码头等文化资源,包装推介炳林毛笔、鑫田粮艺等4个省市级非遗项目,准备再引进5-10个非遗项目入驻,建成全市唯一非遗传承聚集地。
新闻推荐
□蒋丽(绵阳)不久前的一个晚上,已经8点多了,我听到手机“得滴”响了一声,是微信的声音,拿起手机来看,发现是我班上一个叫龙龙的...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