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采摘桑葚
□莫正轩本报记者杜畅文/图
近日,在游仙区白蝉镇百亩果桑基地,白蝉寺村贫困户杨加孝正和村民们一起,忙着采收桑葚,2元一公斤的鲜果采摘劳务费,能让杨加孝在果桑采果的这一个月时间里,每天都能有70多元收入。
中午休息时间,杨加孝匆匆吃完午饭,提着玉米面来到鸡舍,喂养区交通运输局送来的30只种鸡。杨加孝告诉记者:“公益性岗位、务工、养鸡,加上村里扶贫资金分红的钱,今年算下来能增收5000余元,日子越来越有奔头。”期间,杨加孝还与记者拉起了家常,“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经常到我们家,帮助我们,房后危石也排除了。昨天我妈生病了,还到我们家指导怎么报销新农合……”
白蝉寺村位于游仙区蚕桑大镇白蝉镇,浅丘地貌,外出务工、栽桑养蚕、小农种植是该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目前,全村600余户有超过一半以上的人在外务工。”白蝉寺村驻村工作队队长李浩南告诉记者。该村是游仙区16个区级贫困村之一,很大原因是缺乏智力引导和产业规划,村民增收乏力。为此,探索多渠道增收,就成了驻村工作队的重要任务。
针对该村4户贫困户缺乏劳动能力,驻村工作队一方面为其协调落实公益性岗位,确保每人每月通过清扫村内道路获得200元的固定收入,同时,驻村工作队还组织贫困户发展微型养殖业增收致富。
杨加孝的鸡舍,就是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亲自搭建的,鸡舍建好后,驻村工作队又联系帮扶单位送来30只鸡苗,鼓励其发展订单农业:驻村工作队从帮扶单位收集鸡蛋、土鸡订单,组织贫困户进行纯绿色饲喂,并为其提供防疫、运输等全套服务。通过这一模式,贫困户的养殖风险大大降低,每只鸡均能在3个月养殖周期内产生60-70元纯利润。
“我们的扶贫资金分红6万元上月底刚下来,马上就要分给贫困户了。”白蝉寺村党支部书记雷震对记者说。雷震所说的“扶贫资金”其实是游仙区实施的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白蝉寺村将这笔资金,采取固定收益率方式入资专业合作社,资金通过约定利率,参照同期商业银行最高贷款利率,利率收益即为村集体收入,此举在解决村集体资金缺口的同时,也为贫困户获取源源不断的收益。扶贫资金收益由贫困村集体与贫困户共享,按3:7进行分配,村集体收益用于村集体发展及对深度贫困户进行二次帮扶。
扶贫资金带来的收益,虽然可观但并不持续,要实现贫困村脱贫摘帽,还得依靠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白蝉寺村延续蚕桑产业悠久历史,改革桑树品种,重点发展起果桑产业。2017年,村里引入种植大户栽下的150亩果桑,今年首次挂果就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所产桑葚受到酒厂的欢迎,卖出了好价钱,这更加坚定了村民发展果桑的信心。
目前,白蝉寺村干部和驻村工作组正奔波着成立果桑专业合作社,1.8公里的产业道路已进入施工阶段,不少村民谋划着入股合作社或成立家庭农场,这个农耕文明气息浓厚的丘区小村庄,正散发着新的产业气息。
新闻推荐
参加主题宣讲会的有关单位领导和主讲人员等合影绵阳市首场“野生动物保护”专题宣讲在西南科技大学进行赵银熙吴燕王梦霖...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