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江涛
铁路社区小街阡陌纵横,4.44平方公里的土地,铁路、公路交织,住了6000多人。随着城市建设东进及火车客运外迁,这里繁华落尽,成为社区治理难点。
社区书记谷晓菊用“三多”总结现状:一是流动人口多,约有1000多人,最高峰2000多人。二是老人多,60岁以上的有3000多人,独居老人600多人。三是困难户多,低保户264人,残疾人近百人。住房也几乎是上个世纪的“老古董”,公共设备设施老化匮乏情况严重。
社区只有5个员工和5个招聘小组长,9个都是女同志,被社区老人们亲切地叫着“闺女”。她们以柔情化解着千头万绪,以肩膀担负起千辛万苦,让一个老旧社区成为了温暖的家。
■小街问事化解千头万绪
“排污管道堵塞,影响居民正常生活,希望管一管。”
“阳台上结了马蜂窝,怎么办?”
……
翻开铁路社区小街问事记录本,大到垃圾无人处理,小到衣服无法清洗,厚厚6大本,密密麻麻写了上千条。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社区开展小街问事至今已有三个年头。从一年两次到一月一次,越做越细,越做越深。
谷晓菊至今记得,第一期小街问事,空旷的门球场“乌泱泱”来了一群人,反映最多的就是下水管堵塞和垃圾乱倒问题。这些老旧社区的通病,由于铁路与地方管理空白,始终得不到根本解决。
党支部副书记李艳记得,她刚到社区的第一个周末就通知加班。群众反映文化楼化粪池无人清理。谷晓菊带着四个女同志就这样穿着雨靴,带着铁锹、背篼跳了下去。一下午,整整运了5拖拉机。4组组长谢明清告诉她:“这些年,辖区卫生都是我们几个女人包的。”
2018年,社区群众反映298幢楼道夹角地带垃圾成堆。5米梯子搭不到头,垃圾车也进不来。社区干部自己动手,在梯子上系上箩筐。谷晓菊、韩雪,吴成雪,周金莲一个个轮番下去,两个多小时清理了满满一车。
铁路社区的“闺女们”在315幢“烫”过墙,在293幢码过砖,淘过好几个粪坑,通过十几回下水道……她们从不穿高跟鞋,因为随时要走街串巷,她们从不穿裙子,因为可能下一个任务就是通下水道。二组组长吴成雪五十多岁了,丈夫把家务活全包了。大家说她在家是“懒宝”,到了社区就变超人了。
小街问事上千条居民诉求,办结率90%以上。“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闺女们”让很多难事扯皮事化解了。
■服务到家担起千辛万苦
社区有3000多60岁以上的老人,独居老人600多人。
在小街问事中,有些老人提出了洗衣服、洗碗等“无理”要求。这不是社区职责,但谷晓菊却照单全收。
社区制作了居家服务册,列出针对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的包括洗头、梳头、洗衣服等33项服务清单。
这项服务每月上门服务百余人次,温暖了一个又一个老人。老人们都说,社区比家都亲。在修建利州西路拆迁铁路社区工务段60户时,拆迁户李绍贵代表大家提出一个“额外”要求:“回迁时必须住铁路社区,我们只要铁路社区管。”
跟随铁路社区干部在社区走访,大家对她们格外亲,“晓菊”、“老吴”、“小韩”、“艳子”招呼个不停,但叫得最多还是——“闺女”。
最让人感动的是“共产党姐姐”的称呼。地震那年,在青川创业失败加之震后无处可去,外号“坨坨娃”的刘雨(化名)拿着一把一尺多长的尖刀,带着老婆孩子来到社区,吼着闹着要同归于尽。谷晓菊把自己睡觉的地方和被子让给了他,自己蜷缩在办公室过道。地震过后,为他申请了低保及创业贷款,让他重新走上创业之路。“坨坨娃”每次见到谷晓菊,大老远便大声喊“共产党姐姐好!”
■用情用心温暖千家万户
社区“闺女们”是一群热心肠,她们都有一颗女儿心,一张妈妈嘴,一双跑不断的腿,一身用不完的劲。
71岁山东籍老人赵洪启,在铁路社区独居30年。2015年,他不慎摔伤,社区干部把他送进医院救治,又分组帮助寻亲。谷晓菊在老人家里一个烟盒纸上,发现了一个模糊的电话号码。她拨打10多次,对方误把她当成骗子,挂断了电话。谷晓菊通过短信告诉对方,又利用QQ空间发起寻亲启示,多方寻找才找到老人的女儿。老人最终回到故乡安葬,女儿给社区寄来了锦旗。
铁路社区独居老人很多,社区干部就像家人一样,从医院到民政、生老死葬,一路陪伴操持。
84岁的孤老郭平贵用不来银行卡,到了取钱的时候,他把卡和密码就交给社区干部韩雪叫她帮忙。89岁的张俊民颤巍巍把自家钥匙交给吴成雪:“你是我最信任的人,万一有啥事,这个给你。”……铁路社区有20几位老人把存折、低保卡、钥匙放在社区干部这里。81岁的余正秀是绵阳人,绵阳有地有房,儿子在成都,想接她去。她却说,我哪儿都不去,这里就是我的家。
去年,铁路社区为2500多名老人提供了退休年审,为800多个铁路职工家属提供了遗嘱认证,为300多个高龄老人申请了高龄补贴,为180多户困难家庭、96名残疾人员提供了帮扶……
社区事务,琐碎而平凡,小事折射出温暖,传递着关怀。小街“闺女”用女儿般的柔情温暖了政府联系市民的最后一公里。
城市社区,是政府联系市民的最后一公里。
社区事务很小,不过是家长里短,便民服务。然而千万件不起眼的“社区服务”却温暖着大民生。
铁路社区有一群内心柔软身披“铠甲”的“闺女们”。她们让政府联系市民的最后一公里成为了最温暖的一公里。
新闻推荐
本报讯(实习记者冯淋淋)28日,绵阳市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绵阳市分行值守“政风行风热线”,就市民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详...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