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山路(香榭丽大道一段)
滨江东路中段(左)绵山路(右)
东方红大桥桥头
碧水寺(翻拍《绵阳市城乡建设志》)
碧水寺
1976年—1983年绵阳街区图
汤毓良记者曹雨婷文/图
绵山路历史不长。该路形成和西山东路十分相似,原为上世纪60年代红旗砖瓦厂与制药厂、土陶厂联合开凿的一条简易土路通道,上世纪80年代末由市政公司建设为市区道路。从东方红大桥东端沿今绵山路向北200米处,便能看到临江依岩而建的碧水寺,这里流传着一段惩恶扬善的传说。
1市区众多老街的建成由来
今天绵阳市区仍保留的老街由来大致可分为四类:清城老街、民国街巷、过境公路和土路。清城老街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老北街。清康熙三十一年,一场大水将绵州城冲毁三分之二。清嘉庆五年,时任绵州州官刘印全临危受命,奉旨重建绵州城。刘印全沿涪江新河道西岸重新筑城,向旧城西北拓建,城设五门。五门内的老街多是重建绵州城后逐渐形成的,其中也有历史更加悠久的顺城街、棉花街等。
民国时期形成的街巷代表有三光街。据《绵阳市城乡建设志》记载,民国6年(1917年),拓建三光街,拆除“川陕游击巴图鲁”府第后修建此街,名仁爱路,民国18年(1929年)更名柳溪东街,后改名三光街(取日、月、星三光为名)。
绵阳过境公路在民国时期较为密集地展开修建。据《绵阳市城乡建设志》记载,城外街区向西北方位(成绵路一带)、川西北第一公园(今人民公园)、开元场和四方过境公路拓展。
民国16年(1927年),国民革命军二十九军副军长兼川西北屯殖司令孙震(德操)驻防绵阳设立马路总局。民国19年(1930年),孙震以整治川西北十四县路政为由,以绵阳为中心筹建马路。
至于土路,听起来就能想象到它的简陋,没有漂亮光洁的石板,也没有绿植加以点缀。但土路让人不难猜出,它的存在正是为人们需求而诞生的。“西山路,原无此道路,只有西山观山脚下的西山观支线。由于西南缫丝厂为了进出方便,便修了丝厂路。”绵州通汤毓良用西山东路举例,该路原来为丝厂厂房后的一条道路,从这条路上西山观,去老火车客站(现火车货站)。据《绵阳市城乡建设志》记载,西山东路修建时间为1983年。而绵山路的形成与西山东路十分相似,它原为红旗砖瓦厂与制药厂、土陶厂联合开凿的一条简易土路通道。
2从一段简易土路发展成市区干道
绵山路从东方红大桥沿龟山至中物院(科学城)街心花园,全长4364.9米。“1968年,红旗砖瓦厂从原火车客站供电段处迁至龟山东方绝缘材料厂北侧,与制药厂、土陶厂联合开凿了一条简易土路通道。”汤毓良说,1987年,市政公司在这里加铺了碎石垫层和沥青路面,修至二棉纺厂,取名为绵山路。看看1976年—1983年的绵阳街区图,东方红大桥至红旗砖瓦厂,可以发现一条没有标注名字的道路。
上世纪80年代末,该路因上有山水、下有陡崖发生滑坡,沿路单位要求修复。由市建委牵头集资,市政公司加宽路面、砌筑堡坎、铺筑水泥路面,在碧水寺至东方红桥头沿江堡坎上安砌了护栏。1990年8月12日,因暴雨山洪冲刷,道路挡墙出现外移崩塌,路面出现错台、搓板现象而滑坡,道路阻断。市政公司于1991年1月30日开工,当年4月30日竣工,此路为绵山路南段。
在1992年的绵阳城市街区图上,绵山路从东方红大桥沿龟山,经过二棉纺厂到中物院往北延伸。“从当时电视塔以北至中物院(科学城)街心花园,分为绵山中路、绵山北路两段,系沿路有关单位共建,城建部门仅参与规划红线。绵山中路从电视塔至中物院工程部,绵山北路从中物院工程部至科学城街心花园。”汤毓良说,至此,绵山路从一段土路变成了市区干道。
3碧水寺的传说
绵阳摄影家杨松林自小在开元场长大。他回忆道,上世纪60年代开元场只有一家供销社、一家副食店,供销社的东西又只有农村户能买。因此,除了川陕往来的过客,开元场的人经常坐渡船去绵阳城里购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彼时开元场通往绵阳城区有两个渡口,一个在碧水寺后门,一个是北河渡口。碧水寺后为古渡口,人们想要坐船还得上坡下坎,废好一番功夫。
碧水寺在涪江东岸,从东方红大桥东端沿今绵山路向北200米处,唐代名水阁院,宋代因在碧云滴水之岩建寺而得名。绵州自古以来的绮丽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了众多文人骚客来绵留下诗词,也勾画出古代绵州的风景。“横截江云住,岩尧耸一楼。下界飞铃语,危楼俯去舟。群峰攒四面,双塔划中流。野渡看人小,龛经劝客留。”古诗形象地描绘了碧水寺背负龟山、面临涪江依岩而建的地理位置;清代诗人杨东寅也曾作下“岩泉滴水碧潺潺,流绕云根弯又弯。更有烟鬟临背出,越王楼下一龟山”的美篇。
碧水寺内巨大岩石上隋唐刊刻的金刚经32品和佛教造像18龛保存完好,岩石下有“滴泉”自然景观,叮咚泉水终年不歇,故又名滴水寺。关于“滴水寺”这个名字,在绵阳流传着一个警醒世人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滴水寺只是一个既无名称又无名气的小庙,住着几个和尚,住持老和尚德高望重、为人正派。有一年大旱,灾民遍野,住持把庙里剩下不多的粮食全拿出来济民,庙里却断了炊,老和尚又得了重病。观音菩萨为之感动,施法在庙中岩石上打个小孔,每天从洞中滴出的米刚好够庙里和尚吃一天。老和尚为感激观音娘娘的救命之恩,便将庙取名“滴米寺”。后来,两个中年和尚为独霸滴米寺,赶走了老和尚,并把滴出的米弄到市场上卖高价。他们为了得到更多的米,把滴米寺的洞口开宽加大,从此洞口再也不滴米只滴水。后来,人们就将这座寺庙称作“滴水寺”。
碧水寺历千余年,屡经毁建,寺小庙危。据《绵阳市城乡建设志》记载,1985年,绵阳市政府为了保护寺内文物,扩大市民游息场所,决定重建碧水寺,动员驻绵11家工厂企业和社会人士捐资160万元,由市文物管理所负责新建碧水寺。1986年动工,依岩就势、因地制宜,1990年建成面积2.07公顷(31.05亩)、长约500余米的带状寺庙园林。昔日的荒岩小破庙一展新姿,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建高22米、三层三重檐的碧水寺和馨香园、碧波轩、凌云阁、环秀楼歇山式琉璃瓦仿古建筑,掩映在绿树花间,景象万千。
如果你是老绵阳,熟悉绵阳的那些老街巷,欢迎来电来信提供线索。
电话:0816-2395666
投稿邮箱:davideng@163.com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鑫)5月22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元方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加快绵阳市先进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强调要抢抓机...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