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每投必审”制度下,作为财政资金监管的最后一道关口,审计部门承担着繁重的审计任务,尤其是审计部门需要承担大量本应由业主单位负责的核减工程造价等项目管理职能。以游仙区审计局为例,2017年相关科室共3名工作人员,却承担了29个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审计任务,人均近10项任务。,大数据开“天眼” 防范财政投资“跑冒滴漏”。
针对这种情况,2018年游仙区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从制度层面明确了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重构了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业务。
以审计部门为例,退出了6个政府投资管理议事协调机构,除特别重大项目外,不再参与工程项目建设决策和审批等管理活动,专心当好“裁判员”,而不再参与到“运动员”活动中。
针对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的职责和流程,游仙区出台规范性文件,细化了发改、财政等政府投资项目参与方的35项职责;同时还规范了审计程序、审计监督职责和权限等17项具体工作内容。纪委监委等部门也配套出台了相关工作办法,还将相关工作列入年终目标绩效考核中。
“厘清了审计工作的基本框架,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也让我们能回归审计监督主业。”游仙区审计局负责人说。
采集数据 精准有效
以往受限于审计人员不足等制约条件,对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部门只能依靠人工翻资料,单纯地就项目审造价,而对工程建设管理、对违反工程建设程序、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等方面的问题审计监督不够。
鉴于此,游仙区建设了政府投资审计信息联网平台,2018年新开工的所有政府投资项目都被纳入平台,尝试用数据覆盖项目的审批、建设、验收的全过程,延伸了审计监督范围。
如果将对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比作“看病”的话,那么以往的方式就是“医生诊断”,主要依赖于工作人员的经验和个人能力,而采用审计信息联网平台,则相当于新增加了“X光”等检查系统,采集监督的参数更多更详细,从而为“医生诊断”提供有效的参考,提升了审计监督的效率与准确性。
该平台启动以来,已动态监督了145个项目的建设全过程,仅2018年平台就发现了35个线索,经现场取证调查,最终确认了用地保障不及时、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30个,提出审计建议33条,累计节约财政资金近亿元。
优化环境 控制风险
道路、桥梁、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审计监督能最大化实现其社会经济效益,也能推动工作作风改善,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但一些项目在建时会擅自变更设计,违规超预算,造成政府投资的流失。而采取数据平台监管后,实时数据能覆盖项目建设任一环节。根据风险控制模型,数据稍有异常,就会启动预警,提醒工作人员对该项目进行核查,“这既提醒各单位恪守职责,也能减轻审计部门工作压力。”游仙区审计局负责人说。
以游仙区一产业园建设为例,2018年冬季气温接近零度,但工地上仍一片繁忙。通过在建设现场布置GNSS接收机设备,可快速找到施工坐标,核实施工单位挖填土方使用量误差,能防止施工单位随意增加变更,及时控制项目工程造价。
此举也赢得企业投资方的认可,推动吸引民间社会资本参与到产业发展当中。2018年,游仙区共吸引国内、省外投资82.61亿元。
新闻推荐
高校学生聆听法律讲座本报讯(记者李浩瑄文/图)为向青少年广泛普及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提升青少年保护野生动植...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