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新闻 安州新闻 江油新闻 梓潼新闻 三台新闻 盐亭新闻 平武新闻 北川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绵阳市 > 绵阳新闻 > 正文

鲜为人知的清华大学绵阳分校

来源:绵阳日报 2019-03-24 07:30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田明霞文/图

3月13日下午,72岁的清华分校退休老员工符云志指着西南科技大学“清华楼”的那两间窗户对记者说:“我在这两间办公室里工作了20余年。”这幢石砌的“清华楼”是三线建设时期,清华大学在绵阳兴办分校时留下的建筑物。符云志说,时光虽已远去,但绵阳人没有忘记这段历史。今天,依然有人将这个地方叫做清华分校或201或651。

清华分校为何藏身绵阳

站在西南科技大学校史馆校园沙盘前,记者看到,清华大学绵阳分校只占今天全校全貌中的一个角。到今年,清华分校迁回北京已40周年了,如今这里已是西南科技大学,3万多名莘莘学子在这占地4000多亩的大学校园里读书成长。虽然校园老区内仍旧多为山坡地,但是道路畅通,梧桐等树木成林、一年四季都有樱花、紫薇等鲜花盛开。

1970年国庆节上午,符云志第一次来到清华大学绵阳分校时,看到的却是一片荒芜。那天,他和1400多名清华师生一道从北京开往绵阳的闷罐专列下来后,背着铺盖卷、洗漱用品,沿着一米多宽的机耕碎石路,步行两个多小时,终于来到了清华大学绵阳分校所在的青义灯塔公社。

符云志1965年8月入伍,1970年从中央警卫团转业到清华大学信控系人事组做管理工作。没过多久,信控系一半师生来绵阳参加三线建设,符云志是搬迁小组的负责人之一。从此,符云志留守绵阳直到2007年从西南科技大学保卫处退休。

“我们一来,就抢建教职工简易宿舍,也就是“干打垒”房子,还有就是修食堂。”符云志说,为了建学校,清华分校每个师生都常去对面山上运石头,每次来回要一个多小时。即使到了后期,分校开始进行正常的科研教学工作后,每个教师也要轮流做基建工作。

符云志回忆,1965年,为了三线建设战备需要,中央决定,我国4所著名大学启动内迁。很快,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来四川绵阳,选定了龙山下涪江边的青义灯塔公社为校址。接着,建筑系8位老师带着两届毕业生来绵阳设计分校校舍。他们搭帐篷住在青义镇,每天步行到分校规划的山头画图、设计、计算。从1965年春天起,代号为651信箱的清华大学绵阳分校开始动工修建。1969年岁末,651工程更名为201信箱(清华大学绵阳分校信箱代号)。1970年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的几百名教职员工,首批进入清华大学绵阳分校。

符云志说,在教室里,同学们坐在两米多长的木凳上,把两米多长的木板摆在砖块上当课桌。从1970年起,上千名工农兵大学生,先后走进了清华大学绵阳分校学习。首批学员中有朱德、刘少奇、刘伯承的儿子,他们都是雷达专业的学生。让符云志印象最深是刘伯承的儿子刘向阳,因为刘向阳个子高大,是学校篮球队员。无线电专业在当时至关重要,在国防方面尤其如此,那就是永不消逝的电波。

当时清华大学绵阳分校女生有一幢宿舍楼,而男生有5幢宿舍楼。这三个高干子弟和别的同学一起住在8人一间的男生宿舍里。他们学习自觉性很强,课余也推着小三轮车到山上去搬石头来修建住宿楼。1973年,清华大学绵阳分校完成了修建。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住宿楼其中有一间目前作为小区物业办公室,进门是约2平方米的厨房,里面是两间各约10平方米的小房。符云志就是在这样的楼栋小套间里结婚生子,住了10年。

清华楼永不消逝的电波

当青毛石砌小楼墙面上“清华楼”三个大字映入眼帘时,敬重之情油然而生。记者看到,这里已于2018年下半年被绵阳市政府列为“绵阳市历史建筑”,“清华楼”如今是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的行政办公楼。当年清华大学绵阳分校留下的教学楼、行政楼、食堂、学生宿舍楼、实训楼、露天放映场等13幢建筑物,都还在使用中,它们和“清华楼“一样,已被列入“绵阳市历史建筑”。

“因为种种原因,最初清华大学计划搬迁五个系来绵阳,最后真正搬来的只有无线电系的一部分。”符云志说,1973年,校园里还有一大片为预备建造教学楼而平整的空地,后来其他系不来了,空地就改为了水田。

符云志记得,当年清华大学绵阳分校从1970年开始招生,老师基本上都是五十年代毕业的老清华大学毕业生,他们倾注了极大的心血来教学生。没有教材自己编,没有实验设备自己造,师资不够四处调。进工厂、学军、下部队、下农村时,师生住一起,学生们睡上铺,老师睡下铺。在艰苦的环境中,清华绵阳分校的师生,出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包括光通信机、川沪输气管道。在绵办学的那些年,清华大学绵阳分校培养出了1000多名优秀人才,我国第一个激光测距仪、第一套数字通信系统等许多一流的科研成果也诞生于这里。“清华楼”前立着一块纪念这段历史的石碑,是2009年清华大学绵阳分校校友所立,上面刻的字“涪水激,自强不息。蜀地坤,厚德载物“,似乎在无声地述说那段办学的辉煌历史。

符云志回忆,这些年来,有不少老校友返回清华楼前怀旧,给同学们讲他们当年在这里边读书边建校的往事。现在的西科大学子在当年清华分校学长们曾经学习过的教室里读书,在他们曾经就餐的食堂里吃饭,只是现在食堂饭菜十分丰盛,食堂也更多了。而当年的食堂只有一个,学生每月32斤粮,教职员工每月25斤粮,其中搭配两斤豌豆,黄豆、胡豆各一斤,外加一斤红苕干。符云志说,当年分校教职工中绝大多数是北方人,学生也以北方人为主,大家想多吃点面食也难以如愿。没有自来水,学校就自打水井,教职员工每月分到30块蜂窝煤和一斤半的散煤,生活燃料不够,当年的绵阳市木材加工厂就把报废的刨木花之类的送过来,分给每家用。

1979年初,清华绵阳分校接到了总校文件通知,批准分校迁回北京。同年,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从绵阳东郊搬来清华分校校址办学,现在发展为西南科技大学。剩下近200个本来就是四川人的教职工选择留在绵阳,符云志也成为留下的一员,后来并入到西南科技大学直到退休。

①清华楼②校友重聚③符云志在清华楼前留影④校园内景

新闻推荐

甩竿当心触电!“电管家”工作做到鱼塘边

“电管家”为垂钓者讲解安全常识更多内容请关注国网绵阳供电公司官方微信二维码本报讯(记者胥江实习生李翰林文/图)国网绵...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鲜为人知的清华大学绵阳分校)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