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洒水车每天不定时清洗路面
夜间巡查
今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出台。意见提出,要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围绕这一目标,仙海区多举措营造生态环境保护氛围,铁腕整治大气污染,强化农业净土,浓墨重彩描绘生态仙海的美丽画卷。
仙海水利风景区核心区由6.8平方公里的浅丘低山和7平方公里的水面构成,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0%,湖面纵深视野达3.8公里,泊岸线长达48公里,自然环境“山抱水,水漫山”,更有鸬鹚、白鹭、野生鱼群、银杏树等多样性的动植物。因其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市委、市政府决定将仙海打造成集“休闲度假、运动养生、会议会展、生态居住”于一体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根据这一目标,仙海区始终坚持开发利用与传承保护并重的原则,在保护中开发,在利用中保护,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生态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吴成光文/图
立足禀赋资源巩固生态根基
仙海区成立之初就调整思路,“退二进三、优化一产”,将辖区内对环境影响的企业悉数迁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绿色发展、生态发展奠定基础。在大力招商引资的同时,严把项目准入门槛,所有建设项目必须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和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工建设,对未开展环评和环评未批准的项目,一律不得开工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单位必须严格执行环保设施“三同时”制度,确保环保设施建设与营运落实到位。
进区项目建设用地绿化率不低于40%,这也是仙海招商引资中的一个硬性条件。对仙海湖面积最大、景观最好的天龙岛进行了最大限度保护,将其中的1000亩区域作为禁止开发地段,既保护了生态景观,又确保不产生污染源。严格按照规划,在仙海湖西、北、南侧建设了3座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能力达1.85万吨,实现了规划区域内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为了不让一滴污水流入仙海湖,该区建立了水质自动化监测平台和水质综合预警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对仙海湖水体生态环境全天候、全覆盖的实时监控和预警。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禁止湖内肥水养鱼,确保仙海湖水质常年保持总体Ⅱ类以上,空气质量优良每年达到了300天以上。
宣传形式多样营造浓厚氛围
为营造人人都是生态环境守护者的浓厚氛围,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仙海多举措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力求做到家喻户晓。
今年以来,仙海印制宣传单6000余份,集中宣传大气扬尘整治、水源保护、垃圾收集的目的意义;在政府门户网站开辟《环境督查》专栏,转发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政策、规定,通报环境整治情况,发布环境整治举措,宣传各时段环境督查情况、整治成效,通过省市融媒体、微信群、QQ群推送环境整治相关信息;利用15个村2个社区宣传栏、广播,宣讲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通报全区环境整治的典型;学培结合,组织区内行业负责人进行集中培训,参观学习环境保护先进典范,学习环境整治的科学经验;组建环境整治巡查小组,实时开展巡查,查找问题,及时通报及时整改。
铁腕整治扬尘护卫蓝天白云
仙海区辖区基础设施、度假项目、生态居住项目、游乐项目众多,为防止扬尘、露天焚烧等影响空气污染。该区规定辖区所有在建项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施工周边要设立临时围墙,采取措施控制施工现场的各种粉尘、废气、废水、固定废弃物以及噪声、振动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妥善处理泥浆水,未经处理不得直接排入城市排水设施和河流,除设有符合规定的装置外,不得在施工现场熔融沥青或者焚烧油毡、油漆以及其它会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气体的物质,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扬尘,禁止将有毒有害废弃物用作土方回填,对产生噪声、振动的施工机械,应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减轻噪声扰民。
记者在景区看到,每天都有洒水车在辖区主干道洒水降尘,施工项目地的临时围墙上均安装了喷雾系统,项目临时围墙出入门口铺设了棕垫、水池、冲洗系统;在G108绵阳城市过境段仙海段施工场地,有专门的洒水车不停洒水,压路机跟随洒水车进行及时碾压,既夯实了路基又防止了扬尘。此外区城管分局还安排巡逻小队,加大夜间设卡检查频次,严格管控车辆密闭不严、带泥上路、沿路洒漏、露天焚烧等行为。据统计,该区今年以来,共出动洒水车200余台次,安装喷雾系统10个,出动环境督查车辆60余台次,巡查项目工地180余人次,检查运输车辆80余台次,规劝教育建渣车辆覆盖不严5起,处理污染路面3起。
“我们近期安排了专业人员对辖区内所有餐饮单位进行拉网式调查,了解餐厨垃圾、废水排放及回收情况,同时积极向经营业主宣传餐厨废弃物规范化处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仙海区食品药品监督局负责人黄大志介绍。
强化农业面防污推进净土保卫战
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用量,鼓励申报绿色食品。近年来,仙海区以耕地地力提升为抓手,大力推广秸秆腐熟还田、绿肥种植、商品有机肥示范等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促进微生物繁殖,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目前,已推广科学施肥10000余亩,其中粮食作物7000余亩,蔬菜、果树3000余亩,加大测土配方施肥在设施农业及蔬菜、果树和茶叶等粮食、经济作物上的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50%以上。积极探索有机肥资源利用有效模式,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示范推广商品有机肥2000余亩,辐射带动4000余亩,大力开展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行动,引导培肥土壤、提升耕地地力。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积极开展安全用药技术培训与宣传,加强病虫害预报,严格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减少用药频次,推广绿色植保技术,实施农药减施工程。目前,仙海区已全面完成《农资经营单位承诺书》签订,辖区农资经营业主在公开承诺不经营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及含有这些农药成分的产品;加强养殖污染整治,制定完善了《仙海区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分方案》和《仙海区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大力推进生猪养殖面源污染防治,推广生态环保养殖模式。
加大河长制工作力度,控制水产养殖污染,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和模式,促进水体生态修复,严格按照有关养殖标准规范养殖行为,禁止肥水养鱼;建立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实验室,定期监测监控库区水质情况,引导发展“人放天养”的自然放养模式,改善水库、鱼塘水质环境。
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及能源化利用,因地制宜积极推广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今年以来,仙海区已推广农田秸秆还田12000余亩,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8000余亩,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60%以上;推广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地膜产品,大力推广水稻集中育秧、蔬菜集约化育苗,减少农膜使用量。改进种植和养殖模式,以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实施标准化生产,控制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制定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积极开展铜瓦枇杷、萄源仙谷水果标准化基地创建工作;推进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农产品生产记录档案制度、农产品日常抽检制度,加强各生产环节的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同时加快推进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摸清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底数,实施农产品产地分级管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和农业环境监测队伍机构建设,不断提升农业面源污染例行监测的能力和水平。
“我们在全区各村社建有垃圾房,垃圾清运车定时将垃圾转运到垃圾处理厂,使农村垃圾得以及时收集及时清运,达到了生活垃圾‘户清扫、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要求。”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
新闻推荐
海棠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今年以来,仙海区大力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为广大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提供场所和条件,助力国家级旅游...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