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秦邹锐本报记者彭雪
日前,游仙区忠兴镇中心卫生院家庭医生团队带着智能随访包来到该镇曲阳村的文继英家,为其进行慢性病日常管理随访。“医疗条件的变化,我以前想都不敢想。”11月5日,今年73岁的文大妈向记者聊起了改革开放以来,自己及家人感受到的医疗环境变化。
文继英回忆,上世纪70年代,出行连个自行车都没有。一天夜里,她母亲不小心摔了一跤,头上一条口子,血不断地流。情急之下,只能把纸烧成灰涂在母亲的伤口上止血。一家人在担心中等到第二天天亮,才把当时的“赤脚医生”宋文卓请来医治。想起来真的后怕,万一要是感染了,后果不堪设想。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文继英父亲病重要去当时的绵阳县医院(今市人民医院)看病,家里几姊妹艰难地用自行车驮着父亲到镇上搭车送医院。早上5点多就出发,用一个多小时把父亲弄到镇上搭车。去县医院检查,因为人太多,号直接排到了第三天。父亲经确诊是胃癌,平时由村卫生站的乡村医生来给父亲输液。后来,村里修了水泥路,医生骑自行车或摩托车来为村里人看病输液,大家的医疗条件有所改善。
2006年,文继英在镇中心卫生院做胆结石手术,当时,是卫生院直接请的市三医院的医生来做的。2017年,文继英和其他村民一样,签约了家庭医生,由于患有高血压、萎缩性胃炎等,每次有什么不舒服的,她都直接给家庭医生打电话,家庭医生免费测血压、血糖等,团队定期上门随访检查。平时有个重症急症的,由家庭医生转诊到大医院,一路“绿灯”,费用也要低不少。
最近两年,文大妈充分感受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互联网+”远程医疗,远程共建检验室等医改带来的好处。今年1月的一天,她的血压高达240,家庭医生初诊后吃了药,将她护送到镇中心卫生院,但降压效果仍不明显。镇中心卫生院医生与市三医院互联网医院专家联系,由三医院专家通过网络进行“远程会诊”。专家与文继英通过视频面对面交流,了解病情,询问病史。后来采样送三医院化验,指导她用药,最终病情好转。
随着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变以及医改的不断深入,现在,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直接联线“三甲”大医院,各大医院也通过互联网,引入第三方医检服务、医联体、专家坐诊巡诊、培养提升基层医疗服务和人才等方式将优质资源下沉到乡村及贫困地区。村民直接享受一级医院的价格,三甲医院的服务,甚至许多农村也有了家庭医生。不仅如此,无论是村民还是市民,路过卫生室、卫生院,都可到健康小屋,可以自测或在公卫医生的指导下,测试血压、血脂等各种指标。
如今,绵阳市通过改革将优质资源下沉,把基层医疗提档升级,将医疗、公卫、健康管理有机融合为一个有效的智能服务体系,打造家庭医生APP,打造云平台等,使百姓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到及时、准确的医疗健康服务。这一切,文继英及家人感受颇深。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吴平11月1日,全国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座谈会现场参观中,绵阳市游仙区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受到水利部灌排中心相关负...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