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历史,总是通过无数动人的细节展现其魅力,无数普通百姓的生活故事,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的巨变。即日起,本报开设《百姓故事》专栏,讲述百姓故事,展现绵阳的成长轨迹,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陈荣
改革开放40年,今年50岁的王洪换了三次车,自行车、电动助力车、小轿车,三辆车见证了他一家交通出行发生的变化和越来越幸福的生活。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王洪一家三代7口人蜗居在一起。家里除了一台收音机,就是他父亲一辆老掉牙的永久牌自行车,这可是一家人的宝贝,父亲下班的时候,总是把自行车擦了又擦。因为房子实在太小,这辆自行车只能放在天井里,为了防止被偷,父亲还专门买了一把链子锁,把自行车锁在天井的一棵树上,晚上一听到有任何的响动,父亲都会起床查看自行车的安全,可谓小心翼翼。
“不是我父亲太小心,那个时候,自行车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当时城里人结婚,要的彩礼就是‘三转一响’,‘三转’,指的就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一响’,就是指录音机。”老王说。
那时绵阳城区的交通工具除了公交车,家庭里自行车就是主要的出行工具了。清脆的铃声,就是一个城市的符号。在老王十四五岁的时候,父亲经不起他和哥哥的死缠烂打,终于带他们到广场学骑自行车。自行车很快学会了,但何时才能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呢,老王充满了期待。
老王的父亲是当时临园口附近一家集体餐厅的员工,收入微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老王白天跟着哥哥和两个姐姐,在公园口一带练摊,学做小生意。那个时候电影非常走俏,为了早日实现自己拥有自行车的梦想,周末一旦有好看的电影,他就到电影院干干黄牛的活,转手卖卖电影票。半年后,王洪终于拥有了一辆属于自己的26圈飞鸽牌自行车,他也跟父亲一样,每天总是擦拭好多遍自行车,遇到有人向他借车,他也总是找诸多借口。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油坊街棚户区改造,老王家住房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结婚时,一辆崭新的电动助力车和彩电、冰箱、洗衣机,成了他迎娶新娘新的“三转一响”彩礼。
骑着电动助力车去做生意的日子,令人无比畅快,那时候的生意很好做,老王回忆道。电动助力车使用成本不高,但是停车成了一个难题,住在3楼的老王,每天只好把电动助力车停在一楼专门搭建的停车棚里,连停带充电,每月交几十元。
2008年,绵阳掀起了一股私人买车的热潮。口袋里挣了一些钱的老王,就动了买小轿车的念头。他和妻子跑了很多地方,也试驾了不少品牌的车子,最后还是选择了耗油量低的奇瑞QQ汽车。
开上了小轿车,老王感觉生活品质又上了一个台阶。“没有买车之前,出行十分不便,特别带着小孩走亲戚,挤公交车时,一手拿礼物,一手还要抱好孩子,回家时,还要卡着公交车收车的时间,不然就回不了家了。买车后,开支是增加了不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了很多,出行更加方便,周末和家人一起,到周边去走一走、看一看,安逸!”老王说这话时,脸上流露出满足的笑意……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彭雪文/图)由市卫计委、市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2018年绵阳市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技能竞赛近日在市中医医院举行,来...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