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郭若雪
“双创”升级,潮涌绵州。昨(9)日,2018年“双创”活动周绵阳分会场活动——“双创”升级发展论坛在长虹技术中心举行。论坛上,高新区、长虹、科技城工研院、四川军民融合研究院,、绵阳积家工业园等5家单位围绕活动主题,分别作了主旨演讲,交流探讨“双创”升级发展之路,让在场的创业者们耳目一新。
“打造‘融创绵阳\’双创升级版,我们深刻认识到,‘双创\’正在持续转换经济发展动能,重塑高新区的经济结构。”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董泓话音刚落,就赢得现场一片掌声。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区拥有“双创”载体12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4家,省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4家,孵化场地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如何让这些平台“动起来”?
高新区从构建政策服务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全链条孵化体系着手,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体系,成功探索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孵化器建设运营模式,使孵化器市场化运营占比达70%。建立孵化器全程“评估体系”,坚持把孵化成果作为孵化器考核重要指标,对孵化器给予奖励和补助双重支持,走“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国际化”的孵化器建设道路。
经验表明,创业者在初创业阶段往往要越过艰难的“死亡峡谷”。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者眼中,这条“死亡峡谷”可能就是如何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评估和风险控制体系,鼓励金融机构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四川军民融合研究院院长唐永建在演讲中提出,要鼓励和支持创新主体加强关键前沿技术知识产权创造,形成一批战略性高价值专利组合,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越过“死亡峡谷”提供助力。
“以色列这个全球闻名的创新国度,不仅创新成果数量非常多,而且转化率也远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为什么?”科技城工研院副院长张方宇抛出问题。“建设持续增值及辐射效应生态链很关键!同时,要打通融资渠道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张方宇表示,创客们带着技术通过孵化将其变成产品,并在市场竞争中将其培育壮大为产业,都离不开创造“看得见摸得着”的创业环境。而融资难是“双创”的最大瓶颈,只有资本活跃了,才能更好地促使“双创”活跃,产业发展。
企业级“双创”平台如何汇聚要素?四川长虹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监董敏的演讲也引起关注。“围绕长虹集团转型发展与‘双创\’示范两大目标,努力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境内外、企业内外部兼顾的跨境孵化器平台,‘双创\’产品规模化产业园区和内部能力共享服务平台,形成大企业产业带动的双创新模式。”唐敏说,长虹集团整合内部优势资源,为“双创”企业和项目提供了研发、制造、供应链、财务和投融资的能力服务平台。
台上的演讲激情四射,台下坐满了一群怀揣梦想的人。创业者张鑫坐在中间,一边听,一边记,“听了今天的论坛演讲受益匪浅,希望绵阳全链条发力优化‘双创\’生态圈,为广大创客提供更多更优的服务。”
思维的碰撞中,绵阳“双创”的升级发展之路愈加清晰。站在“双创”的时代风口,绵阳市将奋力打造“双创”升级版,为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培育更多的新动能。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桥臻/文蒲滔/图)位于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内的二环路四期项目自去年9月启动施工以来,一直备受市民关注。近日,记者...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